关于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2-04-27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市人大常委会: 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准备工作,提高审议的质量,市人大农工委从3月份开始,出台了安排意见,与市农业局进行了全面沟通。市农业局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4月初形成了关于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材料。4月中旬,农工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定伟的带领下,听取了市农业局的汇报,深入开发区源龙乡花卉设施农业园,清丰县韩村乡科技推广区域站、金鼎缘设施农业园、业丰工厂化食用菌,华龙区天润设施农业园、丰地农业园区等地进行了实地视察。视察后,农工委征求了参与视察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市农业局,要求市农业局认真研究,并在报告中对这些意见和建议给予回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 市政府及农业部门对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一直非常重视,全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改革不断深化,科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尤其是设施农业,近两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和强力措施,大力扶持、鼓励设施农业建设,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农民群众热情很高,而且呈现出了多元化投入、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全市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强力支撑。 二、问题和不足 (一)有些县(区)和乡镇对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视不够,对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认识不足,而且由于科技服务硬性指标少,见效比较慢,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被安排从事其他工作,“在位不在岗”现象比较普遍,不能保证农业科技人员专位专用。 (二)农业科技人员专业水平低,一方面是还没有形成吸引、留住高层人才进入农业科技体系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年龄偏大,平时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不多,自学和自我钻研的动力不足,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目前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全市设施农业虽然发展迅速,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5万亩,但只占农业耕地的8.7%,发展空间还很大;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没有形成一批在市场上,打得硬、叫得响的系列产品和品牌。 三、建议 (一)要站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科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支撑,没有农业新科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就会是一句空话。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效益高,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亮点和典范。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站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三化协调”发展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深入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住政策支持导向,结合发展实际,制定出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全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水平。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不断总结和创新,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系改革,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解决“在位不在岗”现象,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农业,献身农业,用他们的热情、执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大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接受再教育的力度,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以及服务的 方法方式,符合农民的需要,跟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步伐。 (三)要再接再厉,总结经验,保持和加强设施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近两年来,我市设施农业发展强劲,在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措施和好的方法,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在全市范围内不断宣传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保持和强化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态势,力促我市设施农业,一年一个台阶,年年有大动作、大发展、大变化。 (四)要重视品牌,保证品质,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的日渐成熟,品牌已成为决定消费者行为的第一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对品牌农业的认识,引导发展设施农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不能满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而要树立品牌意识,推进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力创自己的品牌和名牌。要支持、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一系列的农产品品牌,力促设施农业真正成为实现全市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坚强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