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关于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绩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改革工作,积极推动改革,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明显提升,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注重基础建设,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我市农业技术体系主要由市、县和乡镇三级机构构成。目前,全市有市级农业科技机构5个,县级农业科技机构22个,乡级农业科技机构83个,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基本框架。
(二)注重体系改革,基层改革与建设不断加强。为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工作小组,2009年底全市7个县(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按照河南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清丰县、濮阳县承担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两个示范县把项目作为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抓手,合理设置农业科技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公益性职能,建立了人员聘用、推广责任、工作考评、人员培训等制度,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有序开展。
(三)注重机制创新,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以密切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重点,充分发挥全市人才智力优势,形成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与推广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科技创新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有效对接。一是推介发布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自2007年以来,连续发布40项主推技术和80个主导品种。两个示范县以项目为载体,努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遴选确定小麦、玉米和蔬菜等4个主导产业和2000个科技示范户,筛选评定出11个(次)主导品种和10项(次)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8%以上。二是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机制创新模式,建成了统一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查询和农民手机科技短信等服务。
(四)注重培训教育,基层农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培训。近两年来,全市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农业科技人员6000余人次,其中利用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到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500人次,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问题和不足
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对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差距很大,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制约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重视程度不够。对农业生产要素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和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重视不够,农业科技工作体制、机制不活,不能更好地适应生产的需要,不能及时地给农民提供有效地技术服务。
(二)队伍不稳定,高层人才少。农业技术服务系统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比较辛苦,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层人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到岗率低,能够到任、胜任工作的人员偏少。
(三)农技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目前,全市1466名农业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有691人,仅占48.8%;中级以上职称293人,仅占20.7%。专业人员少,知识更新难,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县级农业科技机构和乡镇农技站,大多数专业技术骨干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分配的,由于经费短缺以及管理体制的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知识更新培训。据统计,全市近五年内参加培训三个月以上的只有15人,仅占总数的1%。
三、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
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建立起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的“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根据中央、省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一)加强条件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条件建设的投入,配备保障其履行职能所必需的办公、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和实验检测设备等。加快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类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15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安排的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2012年争取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全市建成64个乡镇站、8个区域站。
(二)全面开展人员培训。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要求,从2012年起,对全市农业科技体系专业技术人员分层次、按专业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每3年轮训一遍。今年对1000名农技人员进行每人不少于15天的培训。同时,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在职教育等方式,对现有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教育。
(三)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推行人员聘用制度。通过公开考试、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建立县级和乡镇(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和具体任务;健全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制定考核办法,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将考评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兑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续聘解聘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四)理顺管理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精神,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逐步实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目标。科学核定人员编制,保持现有市、县、乡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总数的基本稳定和各类专业人员结构合理,防止简单的合并和精简,并防止出现在编不在岗或与经营服务人员混岗混编的现象。
关于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濮阳市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早,尤其是近两年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12年3月30日,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比2009年底增加27.8万亩,增长386%,规模在100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达到200个,其中万亩设施农业园区3个。发展模式已由原来的政府推动逐渐演化为农民群众等社会力量的主动行为,主导产业渐趋明显,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据调查,日光温室每亩年均纯收益1.7万元以上、大棚8000元以上、小弓棚4300元以上。同时,就近就地安排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余人,带动2万人从事设施农业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服务。2011年,全市设施农业实现总收入25.6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贡献852元,贡献率为14%,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劲支撑点。
(一)加强政策扶持,搞好宣传引导。市、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扶持政策,制定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实实在在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市委、市政府主要是重奖设施农业发展的先进县(区)、乡(镇),激发基层推进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南乐县实行设施农业发展到哪里、公路就修哪里、农田水利设施就建到哪里;清丰县实行先建后补,现金补贴到园区、到农户;濮阳县主要是整合涉农项目,重点投放;高新区现金补贴设施农业发展用地,促进规模生产。据统计,2010年、2011年,全市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的各类扶持资金达2.7亿元。
(二)探索多元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民参股、项目投资等多元投入模式。香港祥利公司和许昌天和集团总投资1亿元的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项目在清丰县阳邵乡开工;濮阳县五星乡安寨农业园区鑫源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加工车间和贮藏能力达2万吨的冷库,集生产、加工、贮藏为一体;濮阳县五星乡东义井村18名党员集资400多万元,建起1000多亩的设施农业园;高新区胡村乡种植大户李俊岳投资800万元,新建1.5万平方米智能连栋花卉温室。
(三)创新服务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两年来,全市累计为设施农业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培训设施农业种植人员20000人次,引进、推广新品种60多个、新技术20余项。南乐县积极开展对莲藕种植户培训,华龙区常年聘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濮阳县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发展。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共流转土地2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占10万亩,促进了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
(五)发挥龙头作用,打造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开展土地流转、良种引进、生产技术、疫病防治、产品收购、加工等方面的服务,辐射带动设施农业做大做强。初步形成了以王助蔬菜批发市场、新习蔬菜协会、濮阳县绿源有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发展设施反季节蔬菜;以世锦公司、龙乡花卉等为龙头,发展鲜切花;以申氏菇业、恒立佳泰、范县食用菌科技开发公司等为龙头,发展高智能、工厂化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
(六)探索推进机制,加快发展步伐。市、县(区)、乡都成立了设施农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推进工作。实行工作台账管理,层层明确目标责任,要求各县区每月上报进度,市里根据各县(区)上报情况进行随机督查。实施了目标考评机制,制定了详细的考评办法、市设施农业园区创建标准等,进行考评和奖惩。
二、问题和不足
(一)档次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设施农业总面积35万亩,但各县(区)由于重视程度不同,发展快慢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县(区)发展迅速,有的县(区)变化不大;有的县(区)建设档次高,以钢架大棚、连栋温室为主,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明显;有的地方建设档次低,多数是竹木结构大棚,有的还是小拱棚,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产品优势。
(二)科技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对选择优良品种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善于应用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新技术、新成果。相当一部分园区重生产,不重品牌销售,只能成为山东寿光等地的初级产品生产基地,销售产品价格偏低,大部分利润被贴标、品牌企业赚走。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主要种植蔬菜、瓜果、花卉,销售以鲜产品为主,很少进行再次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三、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
稳步扩大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调优结构,加快提升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等档次。2012年,新发展设施农业7.1万亩,总面积达到38万亩,打造50个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15个精品设施农业园区,争创2个全国蔬菜标准园;到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0万亩。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继续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加强领导,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管理,着力抓好落实。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扶贫、财政、交通、政法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为当地设施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政策引导,力促扩规模、上档次。年初,市委、市政府列出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对建设规模大、档次高、速度快设施农业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择优奖补。严格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突出亮点,完善服务”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从追求新发展面积到扩规模、上档次的转变。
(三)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按照“财政扶持为导向,招商引资为引领,社会资本为主体”的设施农业融资模式,千方百计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问题。加大对设施农业财政支持,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设施农业;整合各类相关项目资金,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农村基础建设等项目与设施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设计,资金集中捆绑,解决好设施农业发展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加设施农业发展,并通过经济合同,将市场、企业、农户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鼓励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作社等形式直接参与设施农业投资;协调金融、保险部门,加大对设施农业支持力度,解决融资困难,化解经营风险。
(四)增强科技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加大推广新成果、新技术的力度,提高设施的建设标准,积极发展钢架大棚、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促进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发展。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聘请省内外农业技术专家,常年担任技术顾问;推行技术承包制,农业、科技及乡(镇)选派技术人员“包点驻守”,把技术送到园区、农户。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形式,选派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培训交流,对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知识大轮训,提高设施农业管理生产水平。
(五)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引进新品种,增强设施农业中名、优、特、稀品种的生产比重,提高产品价值。培育品牌,紧紧围绕标准化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做工作,尽快注册商标、打出品牌、通过认证,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规范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商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采收、加工、包装、上市,确保产品质量。
(六)强化加工销售,促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引导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对接,进行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搞好有形市场和网络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流通合作社、流通大户、经纪人做大做强,逐步实现产-销-加产业化发展,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