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2-07-06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张悦华副主任带领调研组,先后到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杂技主题公园建设指挥部以及濮阳县、范县及其相关乡镇、村视察,对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加快。我市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要求。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村书屋等稳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加快。目前,我市博物馆、图书馆、各类纪念馆等已经全部免费开放。 (二)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除依托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利用市场机制提升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丰富了产品内容。围绕杂技文化、龙文化品牌,谋划实施了多项在全国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诸如,二月二龙文化节、激情广场电视直播、春节文化活动等,尤其是每年在全市开展的广场、节庆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 (三)文化精品创作彰显影响力。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大型现代豫剧《尘封的军功章》,杂技情景剧《水秀》、《神龙部落》的再加工,新创的一批杂技精品在省第八届杂技大赛中获奖,“三李”先进事迹展等成果均获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创双优”活动的开展成效体现在科学发展上,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当前正积极实施园区带动、项目推动和投入拉动战略,加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我市充分发挥杂技资源优势,多渠道培育市场,初步形成以杂技为龙头的产业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发展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长期的任务,由于历史欠帐较多,总体上讲,现有文化事业距离我市的发展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城市文化建设滞后,财政投入不足。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用,仍有1600多万元欠款,市群艺馆、博物馆搬入以后,承担了大量社会文化服务工作,但是工作运行经费所需300多万元尚未得到解决,一直从建设费中列支,造成工作被动。 市图书馆面积不达标,场地拥挤、设施落后,每年30万元的购书经费,11年没增加,从今年开始被压缩到了17万元,省内兄弟市购书款全部在50万元以上。 整体上,公益文化发展资金紧缺。 (二)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新型文化设施缺乏。近几年,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争取到了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传统场馆得以建成投用,但基层文化依然薄弱,起步阶段特征明显,发展不平衡。同区域内同种馆室建设标准差距较大,活动内容多少不一,有的地方新建项目有前瞻性、标准较高,但其他方面设备缺乏、陈旧。有的地方因后续资金欠缺致使设施设备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乡镇、社区、文化大院的工作人员大都没经过专业培训,缺少专长。民间文化团队缺少文艺创作人员,致使演出内容单一,低水平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四)文化体制改革任务重,文化产业实力弱,文化市场管理还须进一步规范。 三、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全党全国兴起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充分表明文化发展目标宏伟,任务艰巨,要求政府 及其职能部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 (一)以战略高度布局谋篇,有效运作。对濮阳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梳理,挖掘提练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精心策划一批具有濮阳特色、国际水平的文化项目,精品力作,凝聚濮阳精神,展示濮阳魅力,提高濮阳影响,优化濮阳形象。尤其要把龙文化、杂技文化做强做大,做成精品。以品牌带动、以精品提升,以集团运作,以景点支撑,以服务引领,并构建文化大传播体系,打造文化大消费格局,开创文化大贸易局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强力推动濮阳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 (二)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要着力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加快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建设和支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四)要深入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机遇意识,以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创造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五)要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需要一批文化人才作保障,文化队伍要满足各层次人的需要。队伍的力量可以激活文化活动的内容,群众队伍是实现群众文化需要的根本力量,要注意发现、保护民间艺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