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濮阳市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7月下旬,财经工作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开展调研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回顾总结上半年的工作,7月底以前将书面材料报送财经工作委员会。8月7日,市人大财工委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广博带领下,听取了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关于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汇报,对我市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审议,视察了濮阳国际杂技园、亿丰集团、香港城等部分重点项目,现将检查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以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为中心,坚持“二三五”奋斗目标,以“一创双优”为动力,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4321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9.9亿元,增长11.9%,增幅居全省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311.92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5元,增长11.8%。。
上半年,我市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较好。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6.6亿元,增长17.1%,居全省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6.1亿元,增长21.9%,实现利润83.9亿元,增长14.7%,税金总额49.8亿元,增长12.5%。工业用电与工业运行态势基本吻合。
——夏粮总产达到150.2万吨;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5.5万亩,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2亿元,利税4.6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60.2万人次,劳务收入45.3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45元,增长17.4%。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6亿元,增长24.3%,增速居全省第7位。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71.6亿元,增长44.3%。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2亿元,增长15.4%,增幅居全省第9位。实现旅游收入3.46亿元,增长15.33%。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96亿美元,增长0.9%。其中,外贸出口2.62亿美元,增长7.4%。新签市外资金项目117个,投资总额657.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0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36亿元,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14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4.23亿元,增长20.9%。截止6月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4.86亿元,较年初增加103.9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7.99亿元,比年初增加30.43亿元。
二、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上半年我市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受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1%,与一季度相比,增速下降了0.8个百分点。
(二)企业持续增效难度加大。一是原料价格、人工等生产成本上升,使企业运行成本加大。二是项目用地增长较快与用地指标受限形成突出矛盾,土地缺口较大、信贷投放不足、环评审批严格等因素制约项目建设。
(三)缺少大型工业项目支撑。目前我市谋划项目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多为规模不大,年产值不高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工业项目。
三、关于做好下半年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培育骨干企业。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快技改投入,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不断壮大规模实力,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中能体现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努力提升招商引资实效。要按照“招大、招强、招优”的要求,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抢抓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原经济区建设等机遇,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着力招引一批投资金额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少、财税贡献多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长期稳定的税基企业,全力扩充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重点领域、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努力提高各种扶持的转化率和实效性。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积极组织油电气运调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继续在资金、用地、用工等方面多措并举,最大限度缓解企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推动在建项目竣工投产、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在谈项目快速落地,形成项目建设依次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效应。同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园区招商引资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问题,对已入驻园区企业履行协议的情况进行清理,督促业主按协议建设投产,坚决查处已供地企业投资建设缓慢、土地批而未用等问题,推动项目尽快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要进一步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稳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扩大城乡消费,不断提升服务业规模、发展水平以及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健全医疗、养老、就业、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信访责任制度,积极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