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3-01-08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近段时间财工委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就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赴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我市工业经济基本上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截至12月底,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39.13亿元,同比增长17.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全市115个重点工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01.94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9.0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40家,新增入库企业95家。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用电量46.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2012年,市政府抢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重大历史机遇,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积极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增强协调发展的意识。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作,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石油化学工业规划院等一批国家级专家,多次来我市设论坛、开讲座、搞规划,帮助指导谋划项目。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谋划工业项目178个,总投资1296.1亿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项目支撑,营造了浓厚的转型升级氛围,全市上下对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了进一步增强,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二)调整产业布局。重视对重点产业的发展研究,组织编制了《濮阳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了较为完善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体系;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鼓励、限制、淘汰的产业类别,积极引导企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特色支柱为支撑的投资导向,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推动平台建设。目前已初步打造了初具规模的工业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了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已拥有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检测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53家,省、市认定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7家。拥有博士后研发机构5家,院士工作站2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着力打造了“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服务链。
  (四)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全市工业发展实际,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了《濮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意见》(濮发〔2011〕10号)、《濮阳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激励政策(试行)》(濮办〔2011〕17号)和《濮阳市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办法》(濮政办〔2012〕87号)等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了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改造,重视品牌经营,推进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我市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工业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企业产业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取得一定进展。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我市工业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
  二、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营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努力营造浓厚的转型升级社会氛围,鼓励创业,鼓励发展;营造政府及部门服务经济、服务转型升级、服务企业的帮扶氛围,支持企业抓住当前机遇积极转型,赢得先发优势;营造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自觉地把生产经营管理行为纳入到推进转型升级的轨道上来。
  (二)突出主线,进一步把握当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限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条主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集约发展、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相互结合。从我市实际出发,要在突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优质产业,努力提高我市区域和产业竞争力。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坚决淘汰一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过剩产能。
  (三)深化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规划。重视基础性工作,科学编制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不断优化我市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指导各县(区)研究确定重点发展行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破解资源要素的制约;积极引进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对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支撑产业。完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机制,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信息化与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四)强化服务职能,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真情服务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谋划好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认真落实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和产业方面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增强服务工作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奋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跨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