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下午好! 2025年4月16日 18:34:35   
关于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3-01-08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2年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2年,在全国、全省工业增速逐步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市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促转型,以优化工业结构促提升,牢牢抓住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等重点工作,全市工业逆势上扬,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40家。其中新增95家,是建市以来年均增量的4.3倍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9.13亿元,同比增长17.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同比上升12个位次。其中6、7、8、9四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7.8%、18.5%、17.4%、17.9%,连续四个月单月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12年,按照“顶层设计,深度谋划,务实重干,高端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项目谋划和建设,全市115个重点工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01.94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9.03%,在建和竣工项目111个,开工率96.5%。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目标,超年度计划投资额67.94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的29.03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377个,完成总投资550.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238个,年新增产值能力789亿元,新增利税能力89.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5.5万个,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企业技术改造取得新成就。2012年,经过筛选论证,共收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11个,概算总投资150.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28亿元。目前,建成投产78个项目。完成技改项目投资73.3亿元,占年计划的104.3%,其中36个项目纳入省级技术改造项目。
      (四)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检测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拥有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53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7家、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市认定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 拥有博士后研发机构5家,院士工作站2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16个产品获河南省名牌产品,73个品牌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10家企业获市长质量奖。有力推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了我市工业的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五)“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98%以上建立了门户网站,6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办公自动化,50%以上的企业应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濮耐股份、蔚林化工、中原特车等680余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实现网络营销,有12家企业被评为省、市级信息化示范企业。
      (六)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成效突显。围绕造纸、玻璃、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重点抓好企业节能管理。2010年以来,全市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户,淘汰造纸产能41.05万吨,玻璃产能262万重量箱。关闭小企业16家,减少造纸行业产品产量5.2万吨,玻璃行业3.09万吨,化工行业1.4万吨,其他行业3.4万吨。列入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共8家;2012年,加强了省级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测,对龙丰纸业、濮耐集团等7家企业录入省能源监测系统,促进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
      二、存在问题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工作力度和效果上,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产业定位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行业集中度偏低,产业布局与区域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力不强。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解决。
      三、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思路和措施
      2013年,全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容乐观。但经过近两年的有效积累,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态势强劲,蓄势待发,重点项目入驻、技术改造提升、规模企业入库、制约瓶颈破解等多种有利因素,将为今后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一)主要目标: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为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变,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上项目、抓技改、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在调整中扩能,在发展中提升,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为实现二三五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1、强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度。2013年,计划建设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8个,概算总投资594.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2.72亿元。建成投产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等56个项目。加快建设清华同方光电产业、双虎集团中部家居产业园等42个项目。开工建设豫粮集团濮阳粮食产业园、全友家私中部工业园等76个重点工业项目。
      2、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全市企业技改项目库。2013年,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53个,概算总投资124.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7.3亿元。其中,中博石化20万吨混苯等37个项目建成投产。濮耐6万吨环保型碱性制品、恒润石化二期等16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中原油田石化总厂260万吨/年扩能改造、中原大化碳酸二甲脂和气化岛、台前吴坝煤矿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3、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指导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产学研”对接活动。借助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智力和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问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着力开发专利技术,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比重,加强对现有专利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化,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发挥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支撑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以贝英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和“智能装备制造”等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4、全面提高工业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步伐,培育10—20家市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企业。做好中拓石油管道、信宇机械、蔚林化工、中原特车、中原总机等5家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按照“扶持一批、带动一批”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我市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5、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按照“强化定位、主导培育、集群发展、完善功能、示范引领”的原则,大力推进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进一步强化工业项目入驻率,新上工业项目一律进区建设,搬迁企业实施“退城入园”。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培育。针对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14个主导产业,强化定位,加强培育,真正实现各产业集聚区间的错位发展,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动、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自建、共建共享等模式,多层次、宽领域地建设各类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加快濮阳市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濮阳市机械研发监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濮阳市羽绒及服饰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等功能,探索建立濮阳电子信息商务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全市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功能,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和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6、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化工、电力、玻璃、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中原大化、龙丰纸业、宏业化工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指导河南煤化濮阳化工产业园、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和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争创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依托华翔光源材料、家雄灯饰、永强照明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高效电光源及上下游配套产品;扶持信宇机械、双发实业、明锐节能等企业节能、节水设备制造;推进同力水泥、森大木业、光明密度板、华泰建材等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技术升级和扩产改造,努力壮大产业规模。
      7、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属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采取限制和淘汰措施。对可以改造升级的,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通过改造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对难以改造升级的予以限期淘汰,对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8、加强合作借力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围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产业,推进“三化”融合发展,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改扩建项目的实施,打造濮阳石化产业基地。加强与石油和化学规划院的合作,完成濮阳石化产业园规划编制,尽快进入高层评审。继续深化与河南煤化、省投资集团的合作,推进碳酸二甲酯、“气化岛”、2×60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项目建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2013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以及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努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