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3-05-29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礼杰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5月7日到9日,在市政府、市发改委等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到各县区产业集聚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畜牧业养殖基地等进行了实地视察和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按照建设和谐美丽新濮阳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平稳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好成绩,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完成661.7亿元,占全市的66.5%,增长15.7%,增速超过全市3.5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410亿元,占全市的68.6%,增长20%,增速超过全市5个百分点。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5亿元,占全市的30.2%,增长23.8%,增速超过全市0.5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4.6亿元,占全市的73.7%,增长30.5%,增速超过全市7.2个百分点。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8.4亿元,占全市的74.8%,增长15.7%。我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态势呈现出:整体推进、快速发展、平稳上升、潜力巨大、前景乐观。 1、做强工业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各县始终坚持 “工业强县”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推动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各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更加明晰,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各县招商引资项目普遍开始注重质量和规模,效果良好。各县引进了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31.1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3个,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了力量。三是增强骨干企业实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各县都加大对现有特色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濮耐集团、蔚林化工、丰利石化、恒润化工、雪鸟羽绒等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支柱企业发展壮大,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2、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调整发展思路,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农业农村五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濮阳县畜牧养殖、清丰食用菌、南乐林果、范县大米、台前面粉加工等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12年,新建、扩建51个设施农业园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6.2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1家, 3、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创新思路,大力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各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县域基础设施、道路及新型社区建设,二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各县近年来都十分重视加强县城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县、乡 (镇)、村三级管理体制,加强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文留傎、柳屯镇等城镇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镇、国家级重点镇。三是创新理念,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各县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濮阳县正式开工建设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四条景观绿化带,各县都在加强城镇生态建设、营造生态环境。 4、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各县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完善了干部考核办法,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各县都采取措施,加大对“三乱”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了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县(市)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在规模、速度、实力、效益、科技含量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 2、产业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骨干企业缺乏,名牌产品不多。 3、城镇化率低,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能力弱,以城带乡不明显。城镇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功能不够健全,城镇吸引力、聚集力不强。 4、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三、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一是观念创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不断解放思想,高度重视,把县域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小进即满、小成即安、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观念,所想、所说、所干始终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加大抓发展的力度,真正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二是制度和机制创新。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建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各项考核标准完成较好的县区,要予以表彰,在财政上要予以倾斜,为县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干部,要重奖、重用;对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措施不力、速度缓慢的县区,进行通报批评,创造一个有利于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是领导方式和方法创新。创建服务型政府,变文件指导为深入实际,变直接干预为提供服务,变忙于应酬为超前筹谋,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讲究效率,追求实效。 2、强化工业主导,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速形成我市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集聚区与城市的融合度。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保护环境和土地节约利用,加快建设投融资平台,努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土地、资金制约问题。三是要准确把握国家和我省政策取向和产业发展方向,提高招商引资项目档次,有针对性地谋划、储备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前景好、对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提高经济竞争力。 3、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增收。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我市三产发展比较滞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各级政府部门要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应从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系统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通过营造宽松环境,形成洼地效应,吸引更多客商扎根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规模,让第三产业成为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