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3-05-29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65所,在校生71.48万人,教职工3.58万人。其中,普通初中174所,小学1191所,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100%、99.6%,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为97.68%、98.35%。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8.85%。在义务教育阶段有1226所学校分布在农村,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89%。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解决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学校硬件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科学整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成功创建了251所标准化学校,有力促进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以来,我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华龙区和范县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一、我市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均衡发展工作,先后制定印发了《濮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濮发〔2011〕3号)、《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濮政〔2011〕73号)、《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意见》(濮政〔2012〕23号)、《濮阳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濮政教督办〔2012〕2号)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和评估细则等有关文件。根据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市、县两级政府与省教育厅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确认书,督促指导各县(区)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先进县、达标县创建活动,并建立了相应的推进机制。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以来,市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以县为主、区域推进,统一标准、全面提高”的原则,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一是党委政府推动。2011年,市委书记段喜中调研教育工作时,就加快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明确提出要着眼全市发展大局,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科学规划,制订方案,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分布实施,稳步推进,集全市之力到“十二五”末濮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力争使全市所有学校达到省定标准。2012年教师节前夕,段喜中书记专题调研标准化学校建设,并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加快教育发展十件实事,其中把标准化学校建设摆在第一位。市政府将标准化学校建设写入2012年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督查局对县区政府督查工作台账。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市政府专门召开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会,总结安排部署我市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拿出1355万元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先进乡镇及创建成功的251所标准化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并强调本届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彻底改变我市教育硬件差的局面,督促县区把标准化学校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为推进我市标准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市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经验在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并受到了徐济超副省长的充分肯定。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由于我市地处平原,各县(区)村庄、人口都很稠密,2011年之前农村学校虽经过几轮布局调整但仍存在农村学校过于分散、城区学校严重不足,学校布点散、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进行城乡教育布局调整势在必行。2011年11月,市政府组成考察团到济源市就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专题考察学习,在摸清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调整现状的前提下,按照“小学向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基本原则和省定小学、初中设置标准,制订了全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并对布局调整规划的实施进行了安排总署,明确规定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11年的1413所调整到870所左右,对拟建标准化学校,坚持组织专家组对其平面规划图、建设效果图进行审查,确保了建设效果。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为破解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难题,一方面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化学校建设。2012年市政府通过压缩开支向教育倾斜投入,共安排资金1.46亿元用于市直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对县区进行奖补;另一方面创新思路多方筹资,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运用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鼓励企业家捐资办学,仅2012年教师节就有13家企业捐资1370万元支持标准化学校建设。据统计,2011年和2012年全市累计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资金达8.46亿元。在建设资金安排上,市、县两级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坚持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建设紧密结合,集中使用中央、省市教育项目资金,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两年来,全市共实施校安工程项目302个,目前已完成并投入使用294个,各县区改造项目学校447所,新建校舍面积69.8万平方米。 四是加强评估验收。为保证标准化学校建设进度,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和督查局根据各县区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实行台帐式管理,定期对各县区标准化学校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实行了创建进度定期报告制度,坚持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场观摩会。根据县区申报情况,对各县区拟创建的标准化学校进行分期分批验收。2011年全市创建标准化学校117所,2012年全市创建标准化学校134所,今年的任务是创建120所,力争“十二五”未使全市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二)实施“网络班班通”工程,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从2009年底开始我市自加压力,在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面启动实施“网络班班通”工程。三年多来,多渠道筹措资金2亿多元,以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技术标准将网络连通到1365所中小学的10026个教学班,建成300个数字图书馆。同时,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至目前,全市已举办“网络班班通”工程管理和技术骨干培训班65期、教师应用培训356期,培训教师1万余人,自主研发了网络备课平台,全市300多所学校实现了网络备课,注册网络备课教师11016人,上传濮阳教育网3860节名师精品课程视频,推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下教学迅速在全市普及,为提高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缩小了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农村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政策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敞开胸怀为农村学校招聘年轻优秀教师2401名,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2010年,我市启动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支持鼓励县区、乡镇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住宿条件和工资待遇,确保教师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筹资600多万元建成农村教师培训中心,2010年以来,每年都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全市农村教师进行轮训,累计培训教师5000多人,形成了“专家讲座、名师带动、基地实践、现场观摩”的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的培训模式。建立完善了师德建设、教师管理、教师考评等长效机制,探索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梯,成立了30个“名师工作室”,坚持连续六年组织全市教师业务考试,积极选派农村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计划,充分激发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素质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农村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高率分别达到80%、72%,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40余名,省级教学名师106名,市级教学名师70名,学科带头人503名,骨干教师2429名。建立了干部、教师交流制度。2010年以来,累计选派300余名中小学校长到农村和城镇学校挂职锻炼,选派682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定期支教,组织39所市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有力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近两年来通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不仅变漂亮了,而且也有了内涵,有了文化,有了品位。农村生源流失的现象得到根本好转,引得许多进城读书的孩子纷纷返乡,有力促进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我市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在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由于我市建市较晚,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突出等原因,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布局不合理,布局调整难度大;二是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滞后,尤其是市城区居民区建设与学校建设不同步,学校总量不足,班大人多问题突出;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学校生均经费偏低,与农村学校相比,出现倒挂现象,出现择校热乱收费等问题;四是办学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城市教师缺编现象比较严重;五是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等。 三、市政府加强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和打算 总体思路:以十八大精神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以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文件精神为重点,以市委市政府加快教育发展十件实事为突破口,以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均衡发展先进县、达标县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基本标准,逐步形成以城区学校为龙头,县城学校为骨干,农村学校为主体,城乡互动、协调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到2018年底所有县(区)达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目标。 具体措施: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办学条件均衡;二是持续推进标准学校建设,坚持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校安工程相结合,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以及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建立健全干部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创新培训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师资均衡;四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育人水平均衡;五是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教育品牌学校;六是采取标本兼治办法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七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八是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达标县创建为载体,强力推进均衡发展;九是教育督导全覆盖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是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 总之,社会发展,教育先行,强市必先强教。市政府将继续站在对濮阳未来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奋力赶超,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做出应有的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