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濮阳新区建设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3-12-17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从10月中旬开始,城工委就濮阳新区建设进展情况议题做出了安排部署。11月15日,由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濮阳新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红带领下,先后到卫都大道、龙湖水库、龙山、开州路北延穿山隧道、西库区东西桥、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等工程建设现场,详细了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听取了新区筹备组有关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并与新区机关干部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濮阳新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加快濮阳新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12年7月份以来,市政府把建设濮阳新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务实重干、砥砺奋进,新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高起点确立新区建设格局。加快新区建设是濮阳发展的大局,更是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加快新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工作例会制度,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新区日常推进建设中的有关问题,构建了有统有分、条块结合、指挥有力、运转有效的新区建设格局,统一领导新区规划建设工作。 二是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设计。科学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市政府及新区牢固树立“编制百年规划,建设百年城市”的理念,按照“世界眼光、全国一流、濮阳特色”的思路,高标准推进规划的编制设计工作,突出了规划的前瞻性、可持续性。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的精品意识,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积极做好了起步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及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各项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高水平启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区立足于招大商、引大资,努力引进众多的“国字头”、“省字头”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濮阳新区,提升新区品位。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新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瞄准世界500强,以大开放、大招商支撑新区大发展、大赶超。目前,我市已与中建七局、国开行河南省分行、省水投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它们将全方位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新区积极与省国土资源开发投资管理中心、大连万达集团等投资商对接,争取更多技术力量雄厚、资金实力强、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参与濮阳新区建设。 四是高质量推进新区重点项目建设。新区上下所有干部在任务重、人员少的不利情况下,坚持“一线工作法”,以过硬的作风强力推进工作开展,树立了能吃苦、敢担当、干成事、作风硬的新区创业者形象。目前,新区起步区交通框架已具雏形,明年上半年新区路网框架将基本形成;水库库区建设昼夜不停,东湖、西湖即将成型;龙山蜿蜒之势已经凸显,卫都大道跨西湖大桥初具规模,医专主体工程年底完工,文化宫、图书馆开工兴建,中原天燃气调度中心、移动公司生产服务楼等产业项目即将开工;市委派驻群众工作组进村入户,征地迁建工作有序推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濮阳新区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建设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规划设计有待完善、征地拆迁推进不畅、建设用地指标紧张、体制机制不够理顺、人员机构力量薄弱、融资工作亟待加强、支持新区建设氛围不浓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不同程度制约着新区的建设步伐。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由于我市新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很多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异常繁重。希望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认识加快新区建设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站位全局,担当责任,主动服务,全力以赴,紧紧围绕新区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时间节点要求,统筹推进规划、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配套服务、产业培育等各项工作,着力把新区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濮阳赶超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坚持高标准建设,着力于“打基础” 市政府要按照打造“百年城市”的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库、龙山、绿化、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讯、污雨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同步完善,打造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基础工程。要加大协调和融资力度,启动商务中心区建设,对于已经确定的六大城市广场和十大标志性建筑争取尽早开工,进一步掀起新区建设高潮。 (二)坚持高效能管理,着力于“管长远” 新区要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积极创新发展体制和机制,构建保障新区高效运行的制度框架。要进一步明晰自身发展定位,科学确立产业支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教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商务、物流、金融、保险、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着力引进总部建设项目,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省际交会企业总部集中区,增强赶超发展的内生动力。 市政府、新区和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举全市之力,切实把新区打造成经济、人居、生态互补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