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河南省气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7-07-10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根据濮阳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监督工作计划,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河南省气象条例》(以下简称气象“一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今年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气象“一法一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采取查阅资料、交流座谈、走访检查、集中检查等形式进行。检查组对照气象“一法一条例”提出9个方面19个问题,重点检查了气象、发改、财政、农业、住建等部门贯彻落实情况,并对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进行了走访检查;6月16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西良带领下,执法检查组到市气象局、清丰县和南乐县重点对气象业务平台建设、气象观测与信息发布、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情况进行了集中检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气象“一法一条例”主要成效

气象“一法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把贯彻落实气象法律法规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把气象灾害防御、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工作重点,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提升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注重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落实气象双重财政制度,保证了气象“一法一条例”的全面实施,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气象现代化为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气象业务体系

始终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全市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目前,我市拥有1套风云三号卫星地面接收系统、1部多普勒天气雷达、5个国家气象自动观测站、4套农田实景监控系统、8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34个多要素区域站、1部移动气象站、4套便携式土壤水分仪,构成了高密度、广覆盖、全天候、可视化的立体综合气象观测保障系统,形成了由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短期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影响评价、卫星遥感监测、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等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旅游、卫生、安监、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按照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基层一流台站建设,提升基层台站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南乐县、清丰县、范县一流气象台站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较为完备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为全市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注重宣传培训,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加强

全市各级政府及气象部门十分重视气象“一法一条例”的培训宣传工作。一是坚持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每年通过举办培训班或以会代训的形式,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对气象部门的干部职工进行气象法律法规培训和业务指导,强化职责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二是拓宽宣传渠道。在利用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气象法律法规的同时,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2015年开通了“龙都气象”微博公众号,设置专题宣传气象“一法一条例”。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世界气象日、法制宣传日、法规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通过制作展板、举办专栏、接受咨询,发放明白卡、宣传资料等形式,走进街头、企业、社区、学校、农村集市宣传气象法律法规、防灾避险知识。市气象局每年印发《冰雹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南乐县气象局编制的农村、社区气象灾害避险指南图册和小麦、蔬菜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农村气象知识150问》等书籍,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深受广大群众和种植大户的欢迎。

(三)强化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市、县政府均编制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强化气象信息发布和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一是气象信息发布实现全覆盖。全市拥有75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2145个村级信息服务点、155城市社区服务单元,4350名气象信息员,通过电话、传真、电视、广播、报纸、电子大屏幕、大喇叭、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途径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基本实现气象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二是气象灾害防御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政府都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并把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安监、消防等部门定期对易燃易爆、危化企业及场所进行雷电灾害防御排查,实现了政府多部门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健全了“政府主导、预警先导、分类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三是气象为农服务不断完善。在加强农村“两个体系”(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目前全市在高标准粮田安装农田小气候站4个,清丰县对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建立“直通式”服务,南乐县为蔬菜种植大户安装温湿度、风力、风向等观测仪器,气象服务不断向针对性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重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明显

我市气候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相继谋划、推进和建设了一批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有的已投产使用,各级政府对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我市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春秋干旱少雨。为切实开展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市、县政府都设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要业务就是人工降雨(雪)。目前全市建成14座标准化炮站,拥有新型智能化火箭发射架10部。2016年全市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9次,增加降水近千万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增加了蓄水,改善了生态。

(五)依法加大投入,双重财政制度得到较好落实。

市、县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基本列入了地方预算,预算落实情况较好。2016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执行气象工作经费730万,其中,气象服务专项278万元,气象为农服务专项经费80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费70万元,保证了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各县落实地方气象事业项目经费普遍在40-60万之间,台前县差额较大,2016年度落实地方气象事业项目经费仅20万元(含地方津补贴人员经费)。我市将“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等四项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列入政府购买气象服务清单,除市气象科技馆运行维持和科普知识普及经费尚未落实到位外,其他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均列入了地方气象事业项目经费预算。

(六)建立有效机制,气象探测环境得到较好保护

按照气象“一法一条例”要求,市、县政府把气象部门纳入了两级“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气象部门与住建、规划部门建立了全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由于城市的扩容发展,清丰县、范县气象站均于2016年完成了迁建并投入使用。2016年,全省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估中,我市5个县站平均得分93.8分,位居全省省辖市第三名;其中清丰站、范县站、南乐站得分为99分、98.9分、94.3分,均名居全省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任务依然不容忽视。我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04年进行了“四迁一改”(濮阳县、清丰县、范县、南乐县站迁建,台前县站改建),十年后,因城市扩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探测环境,清丰县、范县站2016年再次完成了迁建;濮阳县站在张挥公园一角,探测环境不错,但占地面积较少,且为租用土地;台前县站在2016年全省气象台探测环境评估中低于90分,探测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二)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对一些需要气象服务的特殊个人或组织,如对种养大户、化工企业等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精细化方面做得不够;为农气象服务如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等气象信息有时不能及时传达到农民手中;对基层气象信息员的培训管理比较粗放,对其送达气象信息的负责、及时等情况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气象法律法规及气象科普知识普及有待深入。一些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对气象“一法一条例”的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还多停留的形式上,在走进课堂、社区方面还有待加强。市气象科技馆利用率不高,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普宣传作用。

(四)气象网络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气象建立了最先进、最快速、覆盖面广的信息网络平台,但这个网络平台的潜能和作用发挥不够;利用气象资源为我市决策、经济发展提供气象服务的主动性还不够强。

三、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法律法规实施力度

气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贯彻实施气象“一法一条例”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法律知识培训,营造良好的气象法治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力度,落实气象“一法一条例”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确保气象探测工作不受影响,对已受到影响的县站要及时安排整改或迁建。要全面落实气象双重财政管理制度,把地方气象事业项目、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

(二)落实气象现代化目标,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要按照市委要求,对照气象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完善硬件,提升内涵,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为气象信息服务更精准、及时提供技术保障。要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预测预警水平,尤其夏季,是气象灾害高发期,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时刻关注我市气候变化,及早做好气象灾害防御预案,明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责任,确保及时预警、快速采取措施,把气象灾害降到最低。要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注重标准化炮站建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效益。

(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精细化水平

公共气象信息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人群和领域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内容各有侧重。要在公共气象服务的针对性、精细化方面下功夫,认真总结个别县区开展针对性、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做法和经验,研究不同人群和领域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拓宽针对性、精细化气象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要进一步加强农田小气候项目建设,为高标准粮田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以此带动气象为农服务的水平。

(四)充分发挥气象资源优势,提高气象综合服务能力

气象部门拥有专业队伍、现代化的业务体系和纵深到村庄、社区的信息服务网络,人才专业、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要发挥气象人才、资源等专业优势,搞好农业、工业、城市环境等气象研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气象服务依据。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宣传法律政策、气象科普知识、灾害防御常识等,提高气象信息平台的利用率。要加强对基层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提高其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气象科技馆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气象科技馆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气象综合服务能力。

(五)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象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风能、太阳能是可再生绿色能源。要根据我市多年来的气候数据,对我市气候资源进行可利用情况评估,为市委决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要编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强化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保障全市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要在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对气候资源造成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气象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