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 2018年6月20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安排,5月份,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认真开展调研。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祖贫带领下,深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一线,对黄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县颜村铺乡卫生院、白衣阁乡卫生院、白衣阁乡钱樊姜村卫生室、濮城镇王路庄村卫生室等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实地查看,现场听取市卫计委工作汇报及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情况介绍,之后又通过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乡镇卫生院77所,村卫生计生室3135所,其中标准化乡卫生院5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599所,注册在岗的乡村医生6947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7所。全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5666人,其中临床医生1638人,专职公卫人员1015人,护理人员138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042人。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计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一)分级医疗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完善了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我市每个乡镇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市城区现有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大群众就近均可享受到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市级医院提供综合性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承担人才培养、科研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辖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三是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组织全市二三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对口帮扶,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层首诊制度,引导和支持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双向转诊关系,规范双向转诊管理,建立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的双向转诊平台。全市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开展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2013年起,我市实施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攻坚行动,投资2.63亿元对全市46所乡镇卫生院、1491所卫生计生室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二是开展城市社区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2016年起,我市启动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总投资3600万元,新建了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现有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标准化提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引进培养、在职培训、帮扶支援等途径,扎实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培养“369人才工程”,缓解基层医务人员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二是县域内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通过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县域内就诊率不断提高,“小病不出县”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是城乡对口支援帮扶。采取向基层轮派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帮扶,开展学科共建,基层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四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签约率达到80.2%,高血压、糖尿病、老幼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1.61%,困难群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医技人才缺乏,人才资源下沉缺乏政策支持

一是基层卫生队伍的整体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0%,全市注册的乡村医生中,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到13%。二是工资待遇低,医技人才“招不来”“留不住”。范县通过实施“5111”“369”人才工程引进的200名医学院校毕业生,由于编制和养老保险的问题不能解决,平均工资只有1600元,远低于其他行业。环境差、待遇低,导致基层医疗人才大量流失。三是乡村医生存在断层问题。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条例》实施后进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执业考试门槛高,通过率低,通过考试的医生不愿选择到乡村执业,原来的乡村医生通过资格考试的也大多选择放弃在乡村执业,加之原有的注册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后继无人的情况较为突出。

(二)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足

一是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目前全市标准化村卫生室仅占村卫生室总数的50%。范县574个行政村仍有214个行政村未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离国家下达的“精准扶贫”的任务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匮乏,仅能提供一般的心电图、血尿常规检查,临床、急救、检验等功能科室与医技设备不健全,加之基层卫生机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整体诊疗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三)发展空间受限,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运转困难

一是按照国家《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乡镇卫生院要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零差价、基本医疗等公益性的服务政策,伴随着从医疗服务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转化和国家医保政策的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多依赖于公共服务项目资金,医疗收入空间进一步压缩,自我发展空间受限。二是由于基层财政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在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项目、基层医疗机构运转、医生工资、村医补助、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加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源少,收入低,部分乡镇卫生院负债经营,运转困难。

(四)分级诊疗落实不到位

由于医疗资源分布配置不均衡,基层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患者还是愿意到医疗设备好、诊疗水平高的大医院就诊。由于医院自负盈亏,大医院也不愿意基层医院把患者截留。加上基层医疗机构中仍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目录定价,群众买不到好的药物也会选择去大医院就诊。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病源少,门庭冷落。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以及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等,给予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增加财政经费定向补助,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二是要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拉开差距,引导病人到社区看常见病、多发病。三是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政策。在医保基金和人员聘用、职称评定、在职培训等方面向家庭医生倾斜。

(二)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升岗位吸引力

一是完善人才招录引进机制。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给予医院一定的自主权,灵活运用招录政策,适当降低招录门槛。招录“特岗医生”或“特岗全科医生”,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程,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二是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探索采取“县招乡用”等方式,保障乡村医生的编制和上升通道。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在职称、绩效考核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四是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水平,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

(三)多策并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要继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依托农村公共卫生平台建设项目,采取公办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进一步支持村卫生室用房和设备购置;二是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推广以农村家庭、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三是要采取多种方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实行人才资源共享。真正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开展医生多点执业和医院对口帮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乡镇建立三级医院预约诊疗平台;四是加强基层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在人才、设备上集中着力,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同时,突出诊疗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政策宣传、财政投入、绩效考核、医疗定价、医保支付等措施,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上下协调、高效便捷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就医,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医疗格局,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