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8-27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 2018年8月23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上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和建设情况报告的议题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祖贫的带领下,自3月份以来,围绕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和建设情况持续关注,跟踪调研,先后两次深入教学一线,对市二实小、市五中、市十中、开德小学、昆吾小学戚城校区、戚城小学、示范区绿城实验学校、示范区高阳实验学校、开发区濮上实验学校等新建、改扩建项目实地查看,现场听取情况介绍,了解学校建设规划和项目推进情况。3月下旬和8月上旬,先后两次召开由市政府有关领导和教育、规划、发改、财政、住建、市辖各区教育部门、油田教育中心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详细了解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认真征集意见与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和建设基本情况

(一)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底,我市市城区共有中小学158所,在校生197855人。其中小学86所,在校生79556人;初中44所,在校生62620人;高中19所,在校生33508人;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共22171人。2017年,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共招生35790人,其中小学16704人,初中19086人;2018年,预计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报名总人数达3.6万余人。学校学位普遍比较紧张,尤其是一些热点学校,招生压力非常大。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城区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入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预计至2020年,市城区人口约100万人,小学生约10万人,初中生约5万人;至2035年,市城区人口约140万人,小学生约14万人,初中生约7万人。

(二)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情况

我市市城区的中小学主要分布在绿城路以南、建设路以北、昆吾路以东、文明路以西的区域。中小学布点从内向外,由密而疏,呈递减趋势。随着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规模不断加大,原有的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需要。为了进一步促进市城区中小学合理布局,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在我市第四版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的背景下,我市于2018年1月着手启动了中小学布局规划的修编工作,并于2018年8月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的评审。

此次规划主要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濮阳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及我市市城区各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和规范,坚持实事求是、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义务教育的原则,统筹考虑市城区中小学合理布局,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此次规划的时限与最新城市总规保持一致,分为近期(2018-2020年)和远期(2021-2035年)两个阶段。规划范围北至濮范台高速,南至晋豫鲁铁路,西至皇甫组团西边界,东至汴张路,共203平方公里。近期规划新建学校14所,其中小学8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远期规划新建学校62所,其中小学37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规划完成后,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将达到147所,小学总班数将达到3699个,初中总班数将达到2105个,基本能够满足区域内人口就学需求。

(三)我市市城区中小学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市、区两级政府通过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不断加大市城区学校建设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从2015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了市一高新校区、市六中小学部、市十中初中部、华龙区实验中学、示范区绿城实验学校、示范区开德小学、示范区开德中学、市油田皇甫学校、华美国际学校等,改扩建市实验小学、市第二实验小学,华龙区三中、华龙区七中,市油田一小、市油田六中等,累计投资11.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6120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学难问题。2018年,市城区计划完成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0所,截至7月底,只有示范区绿城实验学校二期项目主体完工,开发区濮上实验学校项目基础施工。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随着城市扩容提质不断发展,市城区常住人口快速增长,随迁子女就读市城区学校的需求也快速拉动。相对而言,我市在学校规划建设问题上对快速增长的就学需求预测与实际投入能力不足,规划建设滞后于住宅建设,后期补救选址被动,建设空间受限。市城区义务教育在校生及报名数逐年上升,“大班额”及“就学难”问题凸显。以2015年建成招生的示范区绿城实验学校为例,2018年小学部计划招生400人,实际报名符合条件的学生数达900多人,而该校周围的多个新建小区目前实际入住率尚不足50%,随着入住率的不断提升和二胎家庭模式常态化,该校面临的就学压力还会增加。综上所述,尽管我市学校建设步伐不断加大,但仍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社会需求。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市中小学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市直和油田的一些热门学校。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首选。例如昆吾小学招生规模为450人,实际报名符合条件的学生数近800人;市六中小学部招生规模为360人,实际报名符合条件的学生数达700多人;市一实小、市二实小更是一位难求。区办学校大多建校晚,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相对不足,就学压力相对较小。例如同样在市城区的华龙区大庆路小学、长庆路小学、京开路第二小学、石化路第二小学等,群众入学意愿不强,今年仅计划招收一个班。一方面,热门学校扩容潜力挖尽,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一部分学校生源不足,办学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规划执行不力,建设推进缓慢

一方面,由于对市城区就学需求快速增长缺乏科学的预测,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市各级财政吃紧,政府无力投入,原有学校建设规划在执行落实上多有走样,存在规划用地被挤占、挪用,建设欠账叠加的情况。2017年的中小学建设任务至今仍有多个项目未完成。2018年计划新建5所,完成1所;改扩建5所,完成1所,至八月底,新建项目全部仍在前期准备阶段,仅有一所具备开工条件。

(四)教育配套建设规定落实不到位

大面积的住宅开发快速拉动就学需求,市城区就学压力骤然增长。适应这一情况,2013年新修订的《河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针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新建小区居住规模5000人以上的配套建设小学,一万人以上配套建设初中,新建小区、棚户区改造要按照需要规划、设置学校,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但我市大部分新建小区及棚户区改造在建设过程中未严格落实这一规定,学校建设或以征收配套费取代,或虽有规划但却是批时有、建时无,教育配套与小区建设脱节,学校整体布局和学生就近入学受到严重影响。

(五)区级办学责任落实难

我市作为新成立的地级市,先建市后建区,城区中小学建设、管理工作一直以来由市级政府和中原油田承担,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学校建设任务愈加繁重,市级财政无力支撑;另一方面,虽然《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由县区负责,但受现有管理体制约束,分级办学责任难以压实,实际上现市属各区财政状况均不乐观,难以为市城区学校建设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保障规划约束力

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是关系民生、功在千秋的大事。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一步对规划优化完善,并依法按程序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政府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严格执行规划,任何人、任何部门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改变规划;要加强领导,按照规划要求统筹部署,明确责任,分步实施;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的落实各尽其责,齐抓共管;要以适当的形式对规划进行公示、宣传,接受群众监督,赢得社会各界的配合与支持。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要针对我市城区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在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必要措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要一步规范招生行为,必要时可以考虑酌情调整招生政策,分散热点学校就学压力。

(三)加大投入、推进建设进度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投入,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分认识到学校建设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拉动作用。要按照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区建区办区管”的管理体制,压实市、县、区分级办学主体责任,提升区级财政的支持力度;要依据现有条件,继续挖潜空间,扩充学位;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照近两年的学校建设目标承诺,进一步研究对策,认真清理建设欠账,加大建设步伐,做好往年建设项目的续建及明后年建设项目的有关准备工作。

(四)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建设

要以超前的预见力谋划学校建设项目,新建小区和棚户区改造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做到新建小区建设与教育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与首期住宅同步交付使用。教育、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把关,依法履行好监管职责。

(五)加大监督力度,合理推动学校建设和规划实施

市发改、督察部门要将学校建设工作列入重点督察项目,加大监督和督查力度。市人大要着力跟踪,持续关注,必要时可以启用特定监督方式,监督规划实施与学校建设;区人大常委会要依法对本区政府落实《义务教育法》及中小学布局规划的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