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06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2018年10月30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市人大常委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十九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全面了解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按照工作安排,8月份,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交流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10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宜品带领专题调研组,到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国宏食品有限公司等地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

(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瓜菜“六优”农业,加快农业向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四化”方向转变。2017年6月,制定印发了《濮阳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科学合理划定优质小麦、优质水稻种植区。依托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2017年,我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52万亩,较上年增加85%。2018年,优质水稻种植面积43.2万亩,优质小麦预计播种面积75万亩,为粮食稳产、增产发挥了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科学调整种养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继续推进以减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扩大优质小麦面积,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开发种植特色水稻,打造高油、高蛋白优质花生核心种植区。各县区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协调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清丰县绿海圆梦特色蔬菜生态园生产特种蔬菜鲜食菊花、京硕西瓜,采用“物联网+特种蔬菜”的模式经营,产品远销省内外;濮阳县、范县积极推广稻鳅、稻鸭共作模式,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种植规模,开发种植功能营养保健型水稻。通过努力,我市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更加优化,绿色优质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充分发挥畜牧业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等优势,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以青贮玉米、优质牧草为重点,推进优质饲草料种植,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濮阳县以金堤、黄河大堤两侧为重点区域,按照“以肉牛、肉羊为重点,兼顾兔、鹅等特色品种”的发展思路,集群发展草食畜牧业示范带。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强了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服务制度,认真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意见。截至目前,我市共确权承包土地面积406.3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9.6%。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9.4万本,颁证率98.5%。土地流转面积共计1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7%;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至目前,全市2833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2544个村完成成员界定、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优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指导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民主管理、做大做强,引导支持家庭农场有序发展。目前,我市共有认定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72家、示范家庭农场39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228家,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二、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态势良好,积累了初步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作物生产仍占主导地位。三品一标认证中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滞后,名、特、优农产品少,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竟争力不强。同时,我市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高端化的消费需求。

(二)三产融合发展进程缓慢。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处在初步阶段,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少,直接融资渠道窄,产业融合面临明显的要素瓶颈。农产品加工多数仍处于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少,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业融合度不深。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风险保障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空间受限,主动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不强,对小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偏弱。

(三)改革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一是对农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快速推进。二是农业综合改革力度不够,与之配套的各项改革也十分缓慢。例如,我市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健全,农民多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强。同时,受小农经济思想制约,土地集中连片承包经营难度大,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生产。

(四)农业人才短缺,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由于农业行业相对艰苦,经济主体大都在文化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收入待遇较低,我市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着用人难、留人难,人才培养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直接制约我市农业发展。另外,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程度不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发展“六优四化”,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要持续深入推进“六优四化”,进一步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在政策引导、财政保障、项目安排、科技投入上向“六优四化”重点倾斜;要加强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宣传,将农产品的质量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品牌;要加强农产品产后加工、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强化产业示范引领,加大产业融合力度。一要通过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落实集体建设制度等措施,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用地给予倾斜,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范围,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瓶颈。二要支持、引导一批三产融合程度高的企业项目,深度挖掘农村农业生产、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发展壮大设施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三要通过出台具体扶持细则,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发展家庭农场、特色效益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作用。

(三)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依法改革,更要有勇于担当、破旧立新的勇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涉农领域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利益分配、权益调整等难题。要加大财政对农村产业发展关键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扩大财政补贴覆盖范围。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改革力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和推广涉农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农业保险范围等。

(四)要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要牢固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战略性投资的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要拓宽引才渠道,通过事业单位招聘、专业人才引进、企业自主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大农业类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增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带领群众致富、开拓农村工作新局面的本领;结合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农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出台奖励政策和措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