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重要发布 >> 通知公告
关于征求《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3-04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已于2019年2月19日经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第一次审议,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并于2019年4月4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附:1、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 

  2、关于《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说明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19年3月4日

联系电话:0393-6666908

电子邮箱:pysrdfgw@163.com

通信地址:濮阳市华龙区人民路966-1号 

邮编457000




附件1:

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草 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三章 防治措施

第一节 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

第二节 工业以及相关污染防治

第三节 机动车船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第四节 扬尘污染防治

第五节 农业和其他污染防治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目标原则】 大气污染防治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规划先行,保护优先、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层级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濮阳工业园区和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以下简称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责任,负责本辖区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领导及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辖区的实际,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五条【监督考核】 上级人民政府、各管理机构应当监督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大气污染防治职责情况,并根据工作任务目标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

第六条【部门职责】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与有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履行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一)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负责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落后产能淘汰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二)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水利、林业、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对建设工程扬尘、道路扬尘、料堆场扬尘等实施监督管理。

(三)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锅炉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环节执行环境保护标准或者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四)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商务部门负责油气回收治理,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油品、油质的监督管理,会同交通运输、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会同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运输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渔业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五)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秸秆禁烧、农业生产活动大气污染防治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

(六)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服装干洗、机动车维修行业排放异味、废气的监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建成区内餐饮服务经营活动排放油烟,露天焚烧落叶、树枝、枯草,露天烧烤,焚烧电子废弃物、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监督管理。

(七)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分工,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施。

第七条【资金保障、政策支持】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开展技术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给予扶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信贷支持,推行大气污染第三方治理,提高治理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果。

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对大气污染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编制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

第八条【宣传与奖励】 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将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

对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教育与倡导】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新闻媒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应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依法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提倡绿色、低碳、节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减少排放大气污染物,共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十条【企业责任】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防止和减少大气污染,如实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监督,对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规划措施】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要求,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计划,并采取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按期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省和市的要求,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措施。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实施的效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并根据实施情况适时修订。

第十二条【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合理、公正公开原则,将省人民政府分配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排污单位。

第十三条【监测制度】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大气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完善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体系、网络,组织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测,监测结果作为排污总量指标核定、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开。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监测站点选址工作。大气环境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有关监测技术规范要求,保障监测数据合法有效。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和管理的信息共享。

第十四条【排污许可制度】 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向大气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排放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以及其他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及其标志。禁止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十五条 【环评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批准,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六条 【自动监测】 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开展自行监测。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监测机构,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监测数据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如实报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并依法向社会公开。监测数据保存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年。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并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控系统联网。

按照监测规范要求获取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有效自动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第十七条【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以下信息:

(一)基础信息,包括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生产地址、联系方式,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产品及规模;

(二)排污信息,包括主要大气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称、排污方式、排放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以及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排放总量;

(三)管理信息,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突发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重污染天气应急专项实施方案;

(四)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

第十八条【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和运维机构的监管,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的,监测机构运行维护不到位及篡改、伪造、干扰监测数据的,排污单位弄虚作假的,依纪依法从严处罚,追究责任。

第十九条【约谈制度】 县(区)人民政府、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约谈当地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并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一)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二)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

(三)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四)发生重大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的;

(五)执行国家和省、市环保政策和工作部署不力,致使本地区大气环境问题突出的;

(六)未完成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的。

约谈可以邀请媒体及相关公众代表列席。约谈针对的主要问题、整改措施及要求等情况应当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级主要媒体公布。

第二十条【挂牌督办制度】 对重大大气环境违法行为或者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市人民政府应当挂牌督办,责成所在地政府限期查处、整改,挂牌督办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对查处整改不力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十一条【举报制度】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建立健全大气污染举报处理机制。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举报污染大气环境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按照规定依法及时处理。对实名举报的,相关部门应当反馈处理结果。

接受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二十二条【信用评价】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将环境污染行为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网格化监管】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督管理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无缝对接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单元,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合理规划城镇布局】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在城乡总体规划中预留大气流动风道,因地制宜扩大绿地、水面、湿地面积。

第二十五条【监测预警和会商机制】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会商机制,对大气环境质量和重污染天气进行预测预报。

市人民政府根据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信息,确定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等级,适时发出预警并组织实施相应响应措施。

市人民政府依据重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

第二十六条【应急机制】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向社会公布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需要采取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停止幼儿园和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或者放假、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重污染天气预案要求编制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第二十七条【人大监督】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和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第三章 防治措施


第一节 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

第二十八条【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和削减目标,制定本级的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并组织实施。强化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煤炭消费减量措施,加强秋冬季煤炭消费控制,削减煤炭消费需求,提升清洁能源比重。

第二十九条【提高燃煤项目准入门槛】 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对未通过节能审查、环评审查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条【煤炭质量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煤炭质量管理,禁止销售和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

煤炭加工企业应当加强煤炭洗选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煤炭洗选比例,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煤炭燃用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洁净煤燃烧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第三十一条【煤炭减量替代】 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一律实施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将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作为节能审查的重要内容,不符合替代标准的,不予出具节能审查意见。

第三十二条【民用散煤管理替代】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民用散煤使用管理,逐步减少煤炭使用量。加强电代煤、气代煤、清洁能源等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有利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优惠政策,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散煤治理,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原煤散烧。

第三十三条【锅炉整治】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要求,制定本辖区锅炉整治计划,淘汰、拆除不符合规定的锅炉。

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逐步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改造升级无望的污染企业,依法依规停产限产、关停退出。

第三十四条【清洁取暖】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的集中供热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除热电联产外,严格控制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具备稳定热源的集中供热区域和联片采暖区域内的热力用户,应当使用集中供应的热源,不得新建分散的燃煤供热设施,原有分散的中小型燃煤供热设施应当限期拆除。

第三十五条【设定高污染禁燃区】 市、县(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在禁燃区内,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已建成的,应当按照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改用清洁能源或者拆除。


第二节 工业以及相关污染防治

第三十六条【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实行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对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建筑陶瓷等重点行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

第三十七条【严控高排放、高污染项目】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新建、扩建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建筑陶瓷等重点行业高排放、高污染项目。

城市建成区内人口密集区、环境脆弱敏感区周边的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建筑陶瓷等重点行业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应当限期搬迁、升级改造或者转型、退出。

第三十八条【大气污染物排放精细化管理】 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制药等排污单位应当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对不经过大气污染物排放口集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应当采取密闭、封闭、集中收集、覆盖、吸附、分解等处理措施,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以及内部物料堆存、传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第三十九条【挥发性有机物管理】  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无法密闭的,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工业涂装企业应当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并建立台账,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去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年。

第四十条【挥发性有机物处置】 石化、重点有机化工等企业应当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体系,对管道、设备等进行日常检修、维护,及时收集处理泄漏物料,加强生产、输送、进出料、干燥以及采样等易泄漏环节的密闭性和安全性,对无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应当进行收集和有效处理,对有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应当进行回收利用或者进行催化燃烧、热力焚烧,提高有机废气净化效率。

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油气运输车等,应当按照规定配套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保持正常使用。

鼓励工业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材料生产,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第四十一条【恶臭气体排放管理】 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以及垃圾处置场、污水处理厂,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安装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有效防止恶臭气体排放。

在居民住宅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和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及其周边,不得新建、改建和扩建石化、制药、油漆、塑料、橡胶、造纸、饲料等易产生恶臭气体的生产项目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恶臭气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建成的,应当逐步搬迁或者升级改造。

第四十二条【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向大气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及废弃物焚烧设施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配备有效的净化装置并保持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第四十三条【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规定,建立科学有效的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制度,不得随意排放、抛洒或者丢弃消耗臭氧层物质。

第四十四条【可燃性气体处置】  工业生产、垃圾填埋或者其他活动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的,应当进行污染防治处理。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并向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按照要求限期修复或者更新。


第三节 机动车船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第四十五条【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销售登记管理】 在本市销售、办理注册登记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执行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四十六条【尾气定检管理】 在用机动车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上道路行驶。未经检验合格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转让、出借检验合格标志。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等手段进行监督抽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在机动车集散地、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时,机动车所有人或者驾驶人,应当配合监督抽测,不得拒绝阻挠。

第四十七条【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管理】 在用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用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未安装污染控制装置或者污染控制装置不符合要求,不能达标排放的,应当加装或者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等有关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排放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

第四十八条【淘汰与强制报废】 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被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告知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标准的,应当及时对机动车进行维修,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对经维修或者采用污染控制技术后,大气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或者在检测有效期届满后连续三个检验周期内未能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应当强制报废。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高排放在用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鼓励高排放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

第四十九条【倡导低碳、环保出行】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合理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推广新能源机动车,规划建设相应的充电站(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

鼓励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停车位建设相应的充电设施。公务用车和公共交通、出租车、环境卫生、邮政、快递等行业用车应当率先使用新能源机动车。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引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

第五十条【车用燃油管理】 严格执行在用机动车检验和排放限值规定,配套供应合格的车用燃油,推动区域机动车排放污染协同监管。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和省使用要求的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燃料。

禁止向汽车和摩托车销售普通柴油以及其他非机动车用燃料,禁止向非道路移动机械、内河船舶销售渣油和重油。


第四节 扬尘污染防治

第五十一条【建设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作为不可竞争费用纳入工程建设成本,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施工、道路建设工程施工、园林绿化施工以及建(构)筑物拆除等施工单位应当向负责监督管理扬尘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二条【对易产生扬尘活动的防治措施】 房屋建筑、拆迁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城市规划区内水利工程施工和道路建设工程施工及园林绿化施工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施工现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建设项目开工前,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硬质围挡并进行维护;暂未开工的建设用地,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未开工的,应当采取绿化、铺装或者遮盖等防尘措施;

(二)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公示施工现场负责人、环保监督员、扬尘污染控制措施、举报电话等信息;

(三)在施工现场出口处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并配套设置排水、泥浆沉淀设施,施工车辆不得带泥上路行驶,施工现场道路以及出口周边的道路不得存留建筑垃圾和泥土;

(四)施工现场出入口、主要道路、加工区等采取硬化处理措施,确因生态和耕种等原因不能硬化的,应当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进行抑尘;

(五)对在施工工地内堆放的水泥、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以及工地堆存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建筑土方应当采取遮盖、密闭或者其他抑尘措施;

(六)规模以上施工工地应当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并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联网;

(七)其他应当采取的防尘措施。

第五十三条【监理单位职责】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细则,对发现的扬尘污染行为,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对不立即整改的,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有关主管部门。

第五十四条【对易产生扬尘物料的防治措施】 贮存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场应当密闭;不能密闭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围挡、覆盖、喷淋等抑尘措施。

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抑尘措施;输送的物料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

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以及渣土消纳场,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采取抑尘措施。

第五十五条【物料运输防治】 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散落或者飞扬,并按照规定路线、时段行驶。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应当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将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撒漏乱倒、不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行驶等违法行为。

第五十六条【建设单位施工现场扬尘防治】  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中应当要求投标人制定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并列入评审内容。

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应当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五十七条【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报送相关管理部门。

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运输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制定施工、运输扬尘污染防治方案,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十八条【施工单位现场扬尘防治责任】 施工单位具体负责施工现场的扬尘防治工作。扬尘防治工作现场应配置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现场扬尘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日常检查工作。

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对现场扬尘防治工作负总责;总承包单位应对分包单位明确扬尘防治工作责任,并加强对分包单位扬尘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并做好相关施工活动范围内的防治工作。

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扬尘防治工作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九条【清扫保洁】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道路、广场、停车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管理,推行清洁动力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防治扬尘污染。采用人工方式清扫的,应当符合作业规范,减少扬尘。

第六十条【建筑市场信用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将建筑工程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文明施工管理范畴,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对于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其不良信息录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第五节 农业和其他污染防治

第六十一条【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构应当强化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建立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体系,采取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等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等开展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制定鼓励政策,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和食用菌基料化开发,逐步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对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

第六十二条【农药化肥污染防治】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及其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农药、化肥减量计划和措施,积极推广缓控释肥等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改进施肥方式,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施用农药,减少氨、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应当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园林病虫害,并合理安排施药时间。

第六十三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管控】 从事畜禽养殖、屠宰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对污水、畜禽粪便尸体进行收集、贮存、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防止产生恶臭气体。禁止在居民住宅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和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屠宰场。

第六十四条【其他产生烟尘污染物质的防治】 禁止露天焚烧落叶、树枝、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以及非法焚烧电子废弃物、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沥青、垃圾等产生有毒有害、恶臭或者强烈异味气体的物质。

第六十五条【重金属污染防治】 向大气排放汞、铅、铬、镉、类金属砷等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六十六条【餐饮服务业油烟管控】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所在地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不得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在划定的特定场地内设置的露天烧烤饮食摊点,应当推广使用环保餐饮灶具,不得使用高污染燃料。

禁止在下列场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项目:

(一)居民住宅楼等非商用建筑;

(二)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

(三)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

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和经营场所,应当按照要求安装并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确保油烟达标排放。不得将油烟废气排入地下管道。

第六十七条【挥发性有机物溶剂污染防治】 市场监督管理、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家具等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挥发性有机溶剂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第六十八条【烟花爆竹污染防治】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产、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烟花爆竹禁售、禁放或者限售、限放的区域和时段,减少烟花爆竹燃放污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市、县(区)人民政府禁止的区域和时段内燃放烟花爆竹。

第六十九条【文明祭祀】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引导公民文明绿色祭祀。鼓励和倡导公民采取鲜花、植树等文明低碳方式举办祭祀活动。

火葬场应当设置除尘等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防止影响周边环境。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以拒绝进入现场等方式拒不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执法机构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一)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二)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三)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拒不停止建设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自责令停止建设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对建设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一)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

(三)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据信息的。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接受委托的监测机构未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不执行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或者建筑物拆除施工等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原材料、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一)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的;

(二)生产、销售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不符合质量标准或者要求的原材料和产品的;

(三)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燃料、发动机油以及其他添加剂的;

(四)在禁燃区内销售高污染燃料的。

违反本条例规定,单位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禁燃区内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或者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新建、扩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或者未按照规定拆除已建成的不能达标排放的燃煤供热锅炉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组织拆除燃煤供热锅炉,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不符合规定标准或者要求的锅炉,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一)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未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未采取减少废气排放措施的;

(二)工业涂装企业未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或者未建立、保存台账的;

(三)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未采取措施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或者对泄漏的物料未及时收集处理的;

(四)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并正常使用油气回收装置的;

(五)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制药等企业,未采取集中收集处理、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控制、减少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排放的;

(六)工业生产、垃圾填埋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未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未进行防治污染处理,或者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未及时修复或者更新的。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一)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对不经过大气污染物排放口集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的;

(二)石化、重点有机化工等企业对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未进行收集和有效处理,对有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未进行回收利用或者催化燃烧、热力焚烧的;

(三)在人口密集区域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及其周边,新建、改建和扩建石化、制药、油漆、塑料、橡胶、造纸、饲料等生产项目的。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或者停业整治:

(一)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以及垃圾处置场、污水处理厂,未按照规定设置合理防护距离,未安装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有效防止恶臭气体排放的;

(二)在人口密集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及其周边从事产生恶臭气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三)向大气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及废弃物焚烧设施运营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配备净化装置并保持正常运行的;

(四)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制度,随意排放、抛洒或者丢弃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销售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收销毁无法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

违反本条例规定,以临时更换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等弄虚作假的方式通过机动车排放检验或者破坏机动车车载排放诊断系统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机动车所有人处五千元的罚款;对机动车维修单位处每辆机动车五千元的罚款。

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排放不合格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或者在用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未按照规定加装、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的,由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五千元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等扬尘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房屋建筑、拆迁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城市规划区内水利工程施工和道路建设工程施工及园林绿化施工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施工现场未按照规定采取扬尘防治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建设工程监理单位未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工程监理细则;对发现的扬尘污染行为,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改正,并报告建设单位及有关主管部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扬尘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停业整治:

(一)未密闭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的;

(二)对不能密闭的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未依法采取相应的围挡、覆盖、喷淋等抑尘措施的;

(三)露天装卸物料未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抑尘措施,输送的物料未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的;

(四)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以及渣土消纳场,未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采取抑尘措施的。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罚款。

第九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露天焚烧秸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露天焚烧落叶、树枝、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非法焚烧电子废弃物、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沥青、垃圾等产生有毒有害、恶臭或者强烈异味气体的物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烧烤工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五百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或者未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超过排放标准排放油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治。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关闭,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在市、县(区)人民政府禁止的区域和时段内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污染大气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机关或者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九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有规定本条例未作规定的事项,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九十七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附件2:

关于《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起草情况的说明

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市委常委会会议同意,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为我市2019年立法审议项目。经过前期的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联合起草小组几易其稿,编制完成了《条例(草案)》。经主任会议研究同意,提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第一次审议。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草案)》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用法律武器保卫蓝天白云,事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二是推进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法治保障。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巩固攻坚战成果,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大气环境状况持续改善,需要通过立法,为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重要手段。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区的市加快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的有关要求,省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8月17日召开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工作部署会,要求我市及其他我省境内的“2+26”传输通道城市加快制定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因此,结合我市扬尘防治、工业企业排放管控等重点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台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有利于上位法的贯彻实施。

二、《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2018年8月,接到省人大常委会要求我市尽快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任务后,市人大常委会立即向市委汇报,制定实施方案报省人大常委会,同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立法动员会,正式启动条例起草工作。9月9日至15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赴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市学习考察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先进经验。10月中旬,抽调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骨干,成立联合起草小组,形成草案初稿。10月底向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的主要职能部门征求意见,并根据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2019年1月,再次向市政府征求意见并召开座谈会。经过对市政府及座谈会反馈意见建议的认真梳理、合理采纳,形成了目前的《条例(草案)》。2月11日七届市委83次常委会会议同意《条例(草案)》按照计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2月13日,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认为《条例(草案)》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切合我市实际。经主任会议研究同意,于2月19日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会后,按照立法程序要求,市人大常委会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起草《条例(草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参照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计划(2018—2020年)》《河南省“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等大气污染防治重要文件,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基础上,立足我市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着重细化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条例(草案)》共五章九十七条,包括总则、监督管理、防治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

(一)关于部门职责和监督机制。一是明晰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层级责任,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细化了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的职责;二是规定了对重大大气环境违法行为或者突出大气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等监管制度;三是确立了履行大气污染防治职责的监督考核制度,“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以及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约谈制度等问责机制。

(二)关于燃煤和工业污染防治。针对电力、石油、化工等产业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这一特点,一是规定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强化重点行业煤炭消费减量措施,要求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二是要求采取严格的治理措施,对生产过程及储存、传输、装卸、排放等环节产生的粉尘、气态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等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三是突出强调了对工业生产、垃圾填埋等活动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理。

(三)关于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要求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管理,倡导低碳、环保出行。特别对伪造、变造、转让、出借检验合格证及不配合监督抽测的行为进行了约束规范。

(四)关于扬尘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条例(草案)》结合我市实际,在执行上位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新增、细化了部分措施。一是规定建设单位招投标评审及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必须具备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前必须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二是明确了施工单位现场扬尘防治责任;三是要求建立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施工工地扬尘管理工作措施不力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惩戒。

(五)关于农业和其他污染防治。规定了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强化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实行网格化监管、开展专项巡查,加强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对餐饮服务业实行油烟管控,加强烟花爆竹污染防治,倡导绿色文明祭祀等方面内容。

(六)关于罚则设定。一是坚持不抵触原则,设定的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幅度等均在上位法规定的范围内;二是坚持从严从重处罚,在不违背上位法的前提下,对部分罚则适当提高了下限,如《条例(草案)》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五条、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三是对拒不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环评文件未经批准的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运输散装、流体物料车辆未采取措施防止散落或者飞扬,以及建筑垃圾车辆不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行驶等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重点突出问题分别在第七十条、第七十二条、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