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10-30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2019年10月)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我市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常委会审议前的准备工作,9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宜品带领调研组,深入到开发区科瑞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濮阳联众兴业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情况。在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市工信局主要负责人关于全市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和经济运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市政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了完善规划和政策配套体系、抓实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动能加速成长,创新驱动扎实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强产业夯实转型基础。一是聚焦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一基五链三集群”,按照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高效的原则,强力推进新型化工基地建设,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二是以“绿色化、智能化、企业技术”三大改造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实现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形成竞争新优势。三是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二)调结构增强转型动力。深入推进“西减东加”和“退城入园”工作,实施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不断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产业链比较优势,实现调结构与促转型联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聚焦提品质、创品牌,以技术改造为载体,以“三对标四提高为抓手”,加快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推进企业向高端化转型。坚持绿色发展,以绿色化改造为载体,推进企业向绿色循环经济转型,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聚焦产业高端突破。以两化融合为载体,推进企业向智能化转型,228家规上企业先后实施智能化改造,培育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7家。

(三)促创新集聚发展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采取政策激励聚焦、统筹资金支持、开放合作引进、改革创新激活、扎实开展创新型龙头企业树标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大行动”,全面提升我市创新发展能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

(四)优环境形成推进合力。推进政策和机制创新,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委营商环境建设委员会,强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强化企业服务,多措并举,营造工业转型发展的氛围,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加强产业财政金融支持,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扩规模、提效益,今年通过银企对接为398家企业发放贷款31.5亿元;落实国家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及制度性交易、融资、用能、用地等成本,为企业减免税额7.5亿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近年来,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传统支柱产业的多数企业处产业链、价值链低端,产业链条较短、规模偏小;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偏弱。

(二)转型升级的氛围不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偏低,政务服务效率有待提高。

(三)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竞争力低。一是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弱,支持高新产业、技术改造的力度还不大,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因部分企业家自身素质、理念限制以及创新投资风险大等原因产生畏难情绪,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企业并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三是企业缺乏创新人才智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工业转型发展的氛围,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历史紧迫感和政治责任感,认真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工业强市和工业不可替代的意识,把发展工业、加快工业经济转型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政府要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撑,明确工作分工,强化责任担当,营造浓厚的工业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会氛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鼓励企业创业创新,帮助企业破解转型升级难题,使工业强市的战略真正得到充分体现,增强企业家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信心。建立完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制度,引导各方面久久为功,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工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市政府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化对全市工业转型发展的研究,建立完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制度,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化工基地建设、金融服务、两化融合,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发展。紧紧围绕“一基五链三集群”和“六配套”要求,努力打造产业层次高、产业配套度高、创新贡献度高、产业效益高、污染排放低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化工基地,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企业走生态化、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差别化的发展路径,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三)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贯彻落实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智能制造在“三大改造”中的引领作用,坚持示范引领、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的工作路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优先培育扶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各类新型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进一步优化工业转型发展的政务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调整现行的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并切实兑现落实,引导工业经济加速转型、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放水养鱼意识,在减税、降费、降低物流等要素成本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深化市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细化对联系帮扶制度的督查和年度考核工作,使联系帮扶企业的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五)充分发挥企业转型发展的主体作用。要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心。要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支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重获发展生机。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激励机制,重点培养和用好本地人才,大力引进核心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