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10-30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2019年10月)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9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宜品带领调研组对我市2018年以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濮阳吴越职业培训学校和濮阳市和谐创业孵化园进行实地调研。在召开的座谈会上,听取了市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关于全市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律法规,把扩大就业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创业、强化培训、落实目标责任等措施,使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

2018年至2019年9月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81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2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9万人。同时,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以内,低于省定4%的控制目标。近两年全市创业担保贷款累计发放12.8亿元。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超100万人次,今年至9月末已达100万人次。全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年培训超12万人次。全市就业局势持续保持稳定。

(一)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扩大就业。一是健全政策架构。积极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出台《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濮政〔2019〕7号),先后出台人社部门服务企业33条政策措施以及助力乡村振兴支持返乡下乡创业35条政策措施;二是强化政策落地。完善责任体系,制定目标台账,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督导调度,合力推动工作开展,确保服务落实政策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各方热情、夯实工作基础。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现有岗位。

(二)坚持发展经济,扩增就业岗位。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发展壮大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开发公益事业、促进民营经济、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以及扩大劳务输出、鼓励创业带动,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扩大就业机会。

(三)针对重点群体,统筹安排就业。一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实施青年就业见习千人计划、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开发千人计划、高校毕业生服务企业三年千人就业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点对点精准就业服务。二是积极稳妥地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省际劳务合作,创新打造“输出+培训+就业+服务+保障”的劳务输出模式。开展岗位对接专项行动,市、县、乡三级联动积极组织“春风行动”“返乡创业招聘会”等专场招聘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超100万人次。三是积极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通过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建立岗位推介、技能培训、上岗就业、权益维护等全过程的就业援助服务模式;为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帮扶,建立健全了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

(四)实施创业带动,扩大就业规模。一是强化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持续开展创业孵化园区星级认定,全市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园区30家,在孵企业达1800余家,有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二是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筹建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政策指导、项目支持。三是创新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濮阳模式”,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拓展扶持群体,降低反担保门槛,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亿元。

(五)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近两年已开展补贴性培训10万余人次、新培养高技能人才7151人。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建立技能培训基地网络,加快构建现代化技工教育体系,优化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技能濮阳”培训品牌。积极落实培训优惠政策,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既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也加强了高技能人才储备。

(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发挥基层平台作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组织开展“人才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快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推广应用,信息化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实现公共就业信息城市联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就业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弱化,新增就业岗位有限,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上升;“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多重压力叠加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新进入就业市场的普通劳动力大多由于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技能或者受择业观念的影响,就业者与就业岗位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存在着就业难与部分岗位招工难现象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三是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我市信息化建设、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实际工作中就业创业服务在基层、乡村和企业的延伸还不到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促进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宣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教育引导求职者增强就业的信心和勇气,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要宣传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用工、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好经验,促进全社会关心就业工作、重视支持就业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把发展经济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一是要把扩大就业再就业与经济增长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施新产业发展及科技进步发展战略中努力扩大就业,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二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人员就地就业。三要继续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四要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五要进一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工作推动体系、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创业服务体系以及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创业担保贷款方面的长效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走上创业之路。

(三)进一步加大对不同就业群体的扶持力度,努力多渠道扩大就业。摸清我市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以及农民工等就业群体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的特点,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积极开发适合不同就业群体的岗位,组织开展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精准施策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四)强化措施,创新工作,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就业状况、失业动态的监测,为就业决策提供依据,并探索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二要完善就业考核、协调机制,明确责任目标,强化工作责任,确保政策落地落实、执行到位,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