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全域脱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1-07 来源: 作者:管理中心
——2020年12月22日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自2016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把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持续关注,持续监督,并于2017年12月作出《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收官之年,市人大常委会定于12月份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域脱贫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11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宜品带领调研组,对我市全域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并组织召开全域脱贫汇报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全域脱贫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回望来路,濮阳扶贫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市干部群众以决战决胜的拼劲攻坚克难,凝心聚力补短板,攻坚克难惠民生。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相继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市638个贫困村全部高标准出列,全市6.87万户22.4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市、县、乡三级均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周报告、月总结、季观摩机制,形成“市抓统筹、县抓推进、乡抓落实、村抓实施”的工作态势。把选优配强贫困乡(镇)、村级班子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抓手,开展“五星”党支部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力,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推行“双联四推六覆盖”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党建资源优势,推动党建力量向精准扶贫一线倾斜、工作重心向精准扶贫一线转移、工作合力向精准扶贫一线聚集,实现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互促并进。坚持严把“选、育、管、用”四关,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锤炼能力,激励担当作为,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脱贫攻坚先锋队。从市内外优秀工商企业和金融界人士、市直学校高级教师、二级以上医院知名专家中选派229名优秀人才,下沉到75个乡镇担任产业发展、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三大指导员”,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思路,积极推广“党建+扶贫车间”模式,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二)产业扶贫奔小康。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我市各级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选准主导产业、构建扶贫载体、创新带贫模式、强化利益联结,走出了一条具有濮阳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清丰县从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和建立稳固的受益联结机制着手,依托本县食用菌种植传统优势,科学论证,探索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探索出“包棚创业、菌包托管、劳务承包、基地务工、受益帮带”五种带贫模式,在全省得到广泛推广。范县聚力发展食用菌、温棚瓜菜、水产养殖、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五大产业”,统筹推进光伏、电商扶贫,全力构建“5+N”产业扶贫模式,真正实现每户贫困群众都有两项以上稳定增收渠道和可靠收入来源。台前县持续巩固提升“一化(农业产业化)、一平台(扶贫车间就业平台)、三业态(光伏、电商、金融)”产业扶贫大格局,覆盖所有贫困户,户均享受产业扶贫措施3项以上,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产业扶贫项目在龙都大地遍地开花,以产业带动就业,变“输血”为“造血”,精准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三)民生扶贫暖人心。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强金融扶贫,助力脱贫目标完成。累计发放“户贷户用”扶贫小额贷款2.97万户、18.54亿元,共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52088万元,支持企业38家,带动贫困户10964户,为全市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二是狠抓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2020年春季学期共确定建档立卡资助学生45461人,资助金额4042.17万元;秋季学期共确定建档立卡资助学生43873人,资助金额3978.44万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今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2所,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项目47个。扎实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选派75名教育管理、教学教研能力强的中小学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开展教育指导帮扶工作。三是强化健康帮扶,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加强数据比对,做到应保尽保,全市31.78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参保22.8398万人全部参保,参保率100%。织密“四重医疗保障网”,全市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综合报销比例稳定在92%以上,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四是改善住房条件,落实危房改造政策。三年来,共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28332户,争取上级补助资金4.98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改造任务2181户,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开工率、竣工率均达到100%。五是实施就业扶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本地就业、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三管齐下,多措并举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5万人,新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9650人。
      (四)精准救助兜底线。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织密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出台各类政策措施,指导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工作任务落细落地落实;聚焦三类户(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贫困边缘户),简化工作程序,开辟绿色通道,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纳尽纳、应兜尽兜、应保尽保”;统筹调整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实现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2900元提高至426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差由2016年的127元提高至178元,确保农村低保标准高于脱贫线;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及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截至目前,建档立卡中享受农村特困供养待遇的有7874人,累计发放特困资金3630.59万元;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及留守儿童,实施精准关爱重点保护,建立定期巡访制度,分类实施救助,全面落实政策;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明确救助对象类别,合理制定救助标准,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拓展完善救助方式,不断增强救助时效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巩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绝对贫困消除后,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返贫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已脱贫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如何做到深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全市各级政府的短板和亟需加强的工作。
      (二)部分群众自主脱贫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调研中发现,很多贫困户对依靠自身能力稳定脱贫的信心不足,参加技能培训不积极,安排就业岗位不坚持,“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担心在脱贫以后没有政策扶持,甚至不相信脱贫后扶持政策保持不变,在一次次等待中错失发展良机。同时,由于缺乏文化滋养,难以凝聚积极健康的正能量,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重道远。受年龄和文化程度制约,部分农民群众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有些宁可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较低的岗位,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技能培训。同时,我市农村基层推广体系尚不健全,劳动力技能培训缺乏高水平的培训师资,个别培训老师缺乏实际农业生产经验,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内容脱离农村和农民实际,造成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资金存在“没处花、花不完”的尴尬现象。
      (四)医疗救助财政资金困难。随着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以及贫困人口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救助资金日趋紧张,资金缺口较大,全市各级财政吃紧,难以支撑。同时,2018年开始,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待遇全面提高,基本医保基金支出明显增长,全市各县区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不同程度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情况。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
      三、意见和建议
      (一)总结成绩,把脱贫攻坚经验运用于乡村振兴。我市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取得显著成效,是因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推动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需要认真总结并借鉴脱贫攻坚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长效机制,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立足长远,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一是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给贫困群众吃上稳定脱贫的“定心丸”。二是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深入研究脱贫后产业长期发展问题,以产业持续发展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三是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
      (三)加强扶贫扶志相结合,构建内生脱贫的长效机制。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做好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另一方面,改进帮扶方式,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政策和机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四)创新培训教学模式,提高劳动力技能培训效果。探索“集中授课、实践学习与跟踪指导”三段式培训模式。安排专家讲学,教授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让学员到“基地”实习,做到学以致用。挑选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专家跟踪指导服务,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吸引农民自愿参加培训;树立和培育各类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示范带动,激励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建设;通过专、兼、聘三种形式,建成一支教授级、讲师级、专业技术人员级、“土专家”四级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大投入,购置更多用于实训的操作设施设备,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硬件保障。 
      (五)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力度。聚焦常态化防范因病致贫,加快建立长效机制。重点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研究建立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相衔接的普惠性商业医疗保险,进一步加强保障力度,提高全市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