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2022年6月)
市人大常委会:
应急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危及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生产领域事故总量偏大,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安全形势愈加严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刻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我市“6.13”大暴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殷鉴不远。为助推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去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防震减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今年,又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列为6月份常委会的重要议题。
为做好常委会听取审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4月份以来,社会建设工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景涛的带领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专题调研组,多次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景良、副主任陈景涛带领调研组,先后到郑济高铁濮阳东站、市应急管理局、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濮阳国家粮食储备库、联通公司、供电公司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还通过听取汇报、专家点评、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上门走访、个别约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作为主要任务,树牢红线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夯实安全基础,强化措施落实,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一)强化组织领导,应急管理组织基础不断夯实。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组织建设。一是打造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全省第一个建成投用信息化市级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率先建成市县信息化应急值班值守视频会商系统,打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即时应急指挥路径。二是全面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12个专项指挥部,压实责任、明确职责,理顺了工作机制。三是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创新谋划了濮阳市“6543”应急体系和能力布局。四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得到夯实。制定《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响应办法(试行)》等,不断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五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乡镇(街道)“四有”、村(社区)“五有”应急能力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应急管理中心。六是“党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分级处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应急响应责任体系,夯实应急管理组织基础。
(二)紧盯关键环节,重点风险隐患有效整治。强化动态监测巡查,在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7个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基础上,同步开展城镇燃气等6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8870家(次),查出问题隐患21523项,已整改20621项,消除隐患8300余项,关闭取缔5家,责令停产整顿17家。投资3000万元,强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智慧平台建设,通过隐患排查闭环管理,对风险隐患进行精准管控,以精准执法为监管手段,实时掌握每一家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确保了各类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防控、早化解。
(三)坚持防救结合,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工作原则,新修订的《濮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包括1部总体应急预案、38部专项应急预案;全市各县区全部完成了县区总体应急预案的修订编制。组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专家库,确保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高效性。2021年汛期,增加会商研判次数,有效应对了三次强降雨过程。对照我市防汛经验,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经验教训开展以案促改,查摆问题199项,制定措施271条。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854万元,配套市级资金50万元,用于冬春救助工作。入冬强寒潮天气期间,紧急调拨棉衣、棉被,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依托企业、发挥社会救援力量,加强救援队伍建设,目前建设了综合救援队伍1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23支,应急救援人员达788人,构建专常兼备的应急力量体系。先后投入300万元为救援队伍购置救援装备,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开展大型应急演练60余次,生产经营单位各类应急演练75000次,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增强。
(四)注重宣传教育,全民安全意识持续增强。运用公益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优势,持续扩大宣传活动覆盖范围。组织开展 “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国际减灾日”和防灾减灾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宣传活动。发放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读本、宣传彩页,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得到全面普及,群众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防范意识逐步提高,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应急救援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意识还不够强。一些领导干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不强,对防灾减灾通识缺乏应有了解,心存侥幸,工作不实、标准不高,甚至存在“制度上墙、责任下线”状况。部门之间处置突发事件衔接配合还不够紧密、协调联动不够快速高效。
(二)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能力有待提升。有的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监管上落实“三管三必须”不够坚决,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现象。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关口前移措施不力,“被动应急”的现象较为普遍,降低了风险监测预警和隐患防控能力。
(三)部门联动需进一步加强。对一些应急职责职能边界问题,部门之间存在分歧、履行职责中相互推诿,职责衔接不够畅通;“救”、“防”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清和沟通协调不顺等问题。市、县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救援支队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四)应急宣传力度需要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基本停留在重大活动日的节点上,侧重于安全重点单位,应急知识全民教育普及率低,未形成社会全覆盖、常态化有效安全宣传机制。应急避难场所存在标识不清晰、不明显、民众知晓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民众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避险。
(五)应急队伍建设和救援物资贮备不能满足应急需要。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紧缺,骨干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培育不足,部分单位救援人员不稳定,乡镇救援队伍主要依靠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社会应急队伍普通存在救援技能缺乏、实战能力不强等问题。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过于分散,缺乏整体统筹;日常储备、合同储备、产能储备不足,没有建议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意见建议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政府的责任担当、工作效能以及社会文化氛围。根据我市目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要适应应急管理形势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做实以“防”为主的应急责任体系、预防体系和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做强以“效”为主的救援体系建设。
(一)完善制度、明晰责任,筑牢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始终坚持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保稳定、保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及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责任网络,形成全链条的责任体系。强化安委会的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督查督办作用,及时分析研判公共安全形势,协调调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专业优势,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应急管理责任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惩戒制度,做好安全生产与监察、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二)预防为主、重心前移,完善安全预防预警体系,提升精准治理能力。应急管理涉及的部门和领域多,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立项、建设、验收、运行全过程中严格落实防汛防震防火等安全要求,筑牢安全基础。其次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其三强化风险估计和监测预警,利用先进信息科学技术建立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平台,健全灾害风险动态监管机制,提升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其四强化监管执法,实施精准监管,紧盯安全生产重点时段和薄弱环节,依托“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信息化平台,进行时时监督,定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无盲区、无漏洞、无死角,实现安全防范、预警全过程、全覆盖。
(三)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健全应急文化体系,提升抵御灾害的社会能力。应急事关每一个单位和组织,安全事关每一家族和个人。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我市“6.13”大暴雨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提高全民应急意识、灾难意识和自救意识,要把应急宣传教育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应急、安全文化宣传,提高全民应急意识、灾难意识和居安思危意识;注重应急技能培训,把应急知识教育、应急技能培训纳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学习的必修内容,形成全覆盖、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全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注重应急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灾难观,增强安全防范人人有责意识,在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不信谣、不传谣,不添乱、不慌乱,沉着应对,有序参与。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应急文化舆论氛围,坚决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四)整合力量、统筹资源,建立应急救援和综合保障体系,提升系统作战能力。多渠道吸纳引进专业人才,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实战备勤训练,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能打硬仗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对企业、社会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监督管理和技能培训,整合各方面应急救援力量,建立统一高效的调配机制,做到听从指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成保障全市应急需要的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救援装备,购置高层灭火等紧缺特种专业救援设备和防护装备,为救援队伍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平台,健全物资储备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备足备齐各类应急物资,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峰值需求,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全面加强部门分工协调体系建设,按照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各部门统一作战、分工明晰、互为衔接、相互配合的应急救援通道,提升系统作战能力,全面提高我市应急救援的反应速度、救援实效,把灾害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