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2022年10月)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促进我市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份,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宏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10月份,调研组赴市城区、濮阳县和南乐县,先后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技师学院、杂技艺术学校、石油化工职业学院、市职业中专,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南乐县职业中专等地,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等,详细了解我市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训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通过委托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座谈、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市政府及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围绕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实现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目前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2所,其中公办学校11所,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4.1万人,教职工2117人。现有高等职业院校3所,在校生3.9万人,教职工1688人。其中濮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河南省中职“双高”建设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为河南省高职“双高”建设单位。
(一)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一是将职业教育纳入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职业学校达标、扩容、提质、培优,实施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推动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实施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计划等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制订印发《濮阳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支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工作部转设建成濮阳开放大学,依托濮阳县职业教育园区创办濮阳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每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至少建设1个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在全市规划建设多功能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等多项创新性举措;三是建立了市政府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职业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一是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27.92亿元,把现有的12所中职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新建3所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今年争取3-4所学校通过省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目前全市12所中职学校实施方案均已报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审核;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评选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2021年评选出中职教学名师10名,2022年拟遴选建设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5个。
(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逐步优化。一是夯实中职教育基础性地位。目前我市高中阶段职普比为33:67。到“十四五”末,全市高中阶段职普比预计达到43:57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以上;二是推动高职学校提质扩容。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今年增设2个专业,开设专业达到9个,本科在校生规模达1000人,并将与河南大学共建河南大学濮阳研究院,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预计明年暑假达到入驻条件;三是推进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研究制定了《濮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指导各县、各学校分别制订“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重点谋划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对中职学校专业开展年度检查评估,发展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调整与需求不匹配的专业,撤销供过于求的专业。如今年新增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6个专业35个专业点,撤销了4个招生不足40人的特小专业,对8个趋同专业进行了综合实力排名;四是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市政府落实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责,印发了《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全市12所中职学校申报备案了12个院校类职业技能认定中心,开展了30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考核、等级评定、取证工作,职业技能培训2万多人,技能取证1万多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全年任务。
(四)产教融合机制逐步健全。一是出台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出台“助企强技”“名师助企、校企合作”等专项行动,将校企合作情况作为中职学校综合考核评价、专业设置评估、项目申报评审的重要内容,引导学校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大力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等。如濮阳杂技艺术学校和省杂技集团杂技产业高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创作、教育、演出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推动校企“双元”育人。构建职业学院和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主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省教育厅评选确定为省现代学徒制示范点立项建设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尚未凸显。一是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不高。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统筹、引导、支持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相对较弱,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尚未凸显。
(二)职业教育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是院校布局结构不够合理。职业教育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不够充分,通盘考虑不足,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部分专业同质化现象仍有存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机构、质量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存在一定偏差。如石油化工职业学院受师资和校舍等条件的限制,在学科设置上石油化工特色还不够鲜明;二是职业教育体系仍需完善。中职办学条件不达标、高职院校实力不突出、职业本科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之间衔接不畅,优质资源供给不足。
(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与办学条件亟待提升。一是高中教育阶段职普比例偏低。2021年全市中职招生1.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2万人,高职五年制和技师学院招生2400人,职普比为33:67,距省要求的43:57的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目前我市职业学校尚未建立生均经费核拨机制,中职教育无生均公用经费,总投入远低于普通高中,高职教育投入远低于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生均拨款指导意见要求,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按照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全市11所公办中职学校存在三分之一的教师编制缺口。特别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紧缺。我市“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是通过对学校内部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的途径认定,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普遍不足,高层次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引入职业院校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
(四)产教融合水平仍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的突出特征和基本模式,但存在不深入、不灵活、不具体等问题。一是可操作性不强。目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少有针对性、可操作的配套措施,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企业、参与生产的政策依据不具体、不落地;二是政策信息不对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人才需求信息沟通不畅,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与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三是体制机制不灵活。职业教育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方面创新不足,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补偿、激励等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的思想观念,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法律定位,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努力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与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引导。通过常态化宣传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加强学生升学就业观念引导、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成功成才典型激励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主动接受职业教育;三要充分发挥县级以上政府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
(二)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继续夯实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也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要继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多样化发展,探索综合高中建设路径;二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通过升级传统专业,打造优势专业,扩容新兴专业,培育未来专业,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推动职业院校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匹配;三是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落实职业教育法中关于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法定职责,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
(三)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一是加快中职学校扩容提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职教园区建设,推动学校改扩建,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推动高职提质培优。以“职教高考”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以“岗课赛证”引领“三教”改革,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一体;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逐步建立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核拨机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破学历和文凭限制,通过编制“周转池”等方式,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管理制度,吸引更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担任教师,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内涵水平。一是健全“双元”培育改革机制。鼓励、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围绕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共同培养出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二是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励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结对发展,职业学校对标企业需要培养技能人才和提供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