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11-10 来源:濮阳人大 作者:管理中心

关于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2022年10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为深入了解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自9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在常奇民副主任的带领下,赴清丰县、南乐县部分乡镇、企业实地调研,听取了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有关单位工作汇报,同时,委托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华龙区对本辖区内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形势、把握新要求,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为引领,以巩固脱贫成果为主线,以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为重点,扎实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呈现良好开局。

(一)重点工作推进有效。坚持高位推动,加强部门联动,组织协调146个市直帮扶单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一是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构建了“市县乡村组排查无死角、行业部门数据共享无障碍、帮扶对象日常监测全覆盖、帮扶措施兑现落实全到位、返贫致贫风险消除全方位”的防返贫监测帮扶运行机制,今年新纳入监测对象732户2498人,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真正实现“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及时帮扶、常态清零”。二是就业帮扶成效明显。通过“点对点派车输送”“春风行动”、龙头企业带动、扶贫车间吸纳、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积极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0.8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项目资产监管到位。建立县、乡、村三级台账,对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排查。规范资产收益分配,要求经营性资产所得收益的60%以上用于帮扶低收入人口,不高于40%的收益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等,初步形成了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管护责任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机制。四是“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发放补贴3666.7万元,资助42773名脱贫家庭学生,控辍保学实现“应入尽入”。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四种重点慢病”随访率均达100%。扎实开展全市房屋安全排查整治行动,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目标,全市31.6万脱贫人口无一户返贫。

(二)各项政策衔接有序。承接落实国家、省级层面出台的帮扶政策,出台35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意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财政政策方面,按照“延续、优化、调整”的原则加强财政支持政策供给。截至目前,共筹措下达各级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计116267万元,累计下达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580万元,资金到位率达100%,位列全省第二名。资金重点支持了脱贫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就业,有力了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金融政策方面,继续实行“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创新实践“1+4”金融帮扶模式,对符合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脱贫人口(包括边缘易致贫人口)做到应贷尽贷,切实巩固好金融扶贫工作成果。全市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新增获贷企业17个、金额11119万元,帮扶率30.22%。土地政策方面,强化规划管控引领,坚持乡村振兴示范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村庄优先,增加村庄规划编制范围和数量,推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进一步提质扩面。目前我市已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286个村庄的规划方案。同时,实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提速工程,指导县区对脱贫地区用地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做到随到随审、快办快结。人才政策方面,出台了《2022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乡村振兴服务指导活动工作方案》,实施已脱贫劳动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计划,持续推进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已脱贫村帮扶结村“1+N”合作,面向已脱贫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截至目前,技能培训人数总数2.36万人,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0.7万人。

(三)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一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编制完成“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1.9亿元,超过50%用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项目415个。新建“沿黄水产畜牧养殖带”“中部特色种植片区”“北部优质林果基地”等3大产业带,重点发展了食用菌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优质粮食种植、优质果蔬种植和服装类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6大特色优质产业,全市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235亿元,帮扶带动脱贫户4.6万户、13.29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894公里,其中,“四好农村路”达标里程4421公里。2022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04.235公里,彻底解决了部分自然村道路通达不深、通而不畅、通而不连等问题。构筑了“3条主管线连通全市、9座水厂覆盖城乡、76座配水厂直供乡村”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新格局,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68%。高质量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全市完成新改造户厕30322户。以台前县为试点成立了夹河乡乡村寄递物流共配中心,农村基层快递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78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能力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三是脱贫地区人居环境和群众面貌焕然一新。集中开展整治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六乱”和清垃圾、清污水、清塘沟、清违建、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六清”集中整治,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66万亩,村庄环境从内到外“净”到边、“绿”到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以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好儿子、好媳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等群众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精神风貌,我市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焕发出新气象。

二、存在问题

(一)乡村产业层次不高。我市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占比低,且多为蔬菜、水果的初级生产,规模较小、布点分散、产业链短,未能有效地向精深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难以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产业项目发展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脱贫群众收入不稳定,一旦发生家庭变故,极易出现返贫问题。

(二)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调研中基层同志普遍反映攻坚期内大量政策、资金、项目投向贫困县、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县、脱贫村和脱贫群众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非贫困县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小于脱贫县,一些非贫困村长期缺乏资金、项目支持,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脱贫村。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乡村振兴专业化人才短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对帮扶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脱贫攻坚阶段更多是做好政策宣传和群众工作,但乡村振兴阶段要带着村民一起发展产业,这就对帮扶人员在市场营销、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农业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普遍存在着用人难、留人难,人才培养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一些村“两委”成员跟不上市场经济新形势,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

三、意见建议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持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压紧压实责任,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确保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安全和高效农业相统一。对少数确实不具备比较优势、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建议逐步淘汰。加快培育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具有特色、带贫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引导特色农产品走品牌化、高端化发展道路,进行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同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分散种植等方式,让群众更多更深地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持续稳定增收。

(二)统筹考虑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的协调发展。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后,各县、乡、村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乡村振兴的同一“起跑线”上。建议政策、资金加大对原非贫困县、非贫困村支持力度,把非贫困村建设与贫困村建设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同步安排,特别是对于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要加大针对性帮扶力度,积极提升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同步发展。

(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建议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培训资金资源,加强技能培训,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产业带头人。大力实施引才回乡工程,在人才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本土在外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就业,促进人才回归、技术回归、资本回归。深化乡村振兴专业技术支持计划,选派农业、科技、教育等技术人才和规划、园林等设计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