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11-10 来源:濮阳人大 作者:管理中心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2022年10月)

 

根据2022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定于10月份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关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为做好这项工作,4月,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领导下,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景涛为组长的调研组,制定下发了《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情况报告的实施方案》。7月至9月,在陈景涛副主任带领下,调研组先后两次深入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家新型经济企业进行了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区人社局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情况的汇报,广泛听取了各部门和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调研组对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服务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工作,以更好发挥市场、政府“两个作用”为导向,加快构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新机制,着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新动能,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

为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健康发展,立足我市人力资源现状,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服务机构不断完善。目前,我市有县级及以上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家,基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91个,行政村(社区)人力资源服务站2359个。全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63家,其中市直44家,县(区)19家;取得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共101家,其中市直76家,县区25家,业务均能正常开展且管理相对规范。

二是人力资源服务专业队伍保持稳定。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共计974人,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45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29人。全市劳务派遣单位从业人员581人。

三是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建成了濮阳人才网、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实行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告知承诺制改革,提升了工作质效。创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效率。目前全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机构和行业市场的营业收入以2021年度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例共计343810.69万元,服务总人数907006人次;2020年度劳务派遣单位162700万元,服务总人数57367人次。

二、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作用显著

(一)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突出。坚持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抓手,加强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指导,大力开展专项人力资源服务活动,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市有县级及以上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家,基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91个,承担收集、发布职业供求信息,提供求职用工登记、职业指导介绍、供需洽谈、劳务对接、政策咨询办理、档案管理、贯彻落实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等多项公共服务。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性疫情影响,我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力,务实功,出实招,持续做好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一是加大现场招聘频次。每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30余场,线下每周六、逢8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不定期深入社区、夜市、高校等地举办现场招聘会等。提供就业方位12000余个。二是开设“就业红娘”直播平台。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就业红娘”直播128场,参与企业6000余家次,提供市内外就业岗位60多万个。被河南电视台、常州电视台、宿迁电视台采访报道,被河南公共就业网宣传报道,被河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专题报道并作为典型经验推广。三是动员企业招才引智。组织企业开发人才需求岗位,宣传人才优惠政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促进人才(项目)合作对接。积极参加“2022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会”,举办“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濮阳市招聘专场活动”,有22家重点企业到场布展招聘。  

(二)民营服务机构健康活跃。目前,全市有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9家,从业人员1600余人,为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服务用人单位3000家,发布岗位信息57361条,累计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100000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000万元。以国有企业为主,我市主要集中在中原油田所属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市行业市场共有3家,分别是河南省中友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濮阳中原油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濮阳市中劳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其中,濮阳市中友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累计为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近10万人(次)劳动者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三)创新实施企业人才服务团。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自2017年起,每年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纳入市企业人才服务团,选派到重点企业工作,实现引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企业服务团拟聘用人员和企业开展“双向选择”,双选成功后派驻到企业工作,纳入市企业人才服务团管理,服务团成员派驻到相应企业工作五年,期满后自主选择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或根据本人意愿和专业特长安置到市直相关空编的事业单位工作。目前,我市开展了五批企业人才服务团招聘工作,共为企业引进优秀人才85人,其中硕士41人、大学一本学历42人、副高职称1人、持多项发明专利人才1人。这五批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已分布到我市、县(区)天能集团、君恒集团、丰利石化、宏业生物、迈奇化学、台前县鑫成羽绒、蔚林化工等32家企业服务,成为企业研发、管理骨干。同时,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服务期满后进入事业单位,将助力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国家、省层面上先后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劳动调解仲裁法》《河南省劳动力市场条例》《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关于做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及备案有关工作的通知》《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办法》等。我市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9年下半年印发了《濮阳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同时,我市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劳务派遣单位进行全方位监管,建立市场信息监测分析制度,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搭建有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动态管理。健全有实名制登记数据库、职业培训求职意愿名单等,实现对人才引进、流动、需求的动态管理。2022年以来,市人社局严把审批材料、严格审批程序、完善监督管理措施、加大检查力度,制度日渐完善,基本形成了“规范、有序流动”局面。

四、存在问题

(一)民营人力资源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当前,疫情对人力资源民营企业影响较大,经营停顿,资金流断裂。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但是,由于通胀影响,经营成本上升,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不少民营企业经营遇到困难,难以持续维持。

(二)人力资源市场“求职难”“招工难”现象并存。受产业结构影响,我市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发展不够,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迟缓,存在“有人没活干”求职难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不少求职者不愿到私企、民营单位就业,民营和私企岗位出现“用工荒”,存在“有活没人干”招工难现象。

(三)缺少人力资源龙头企业。目前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还不完善,整体规划存在薄弱环节,人力资源产业园普遍规模小、数量少,发展较为缓慢,能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高端优质服务的人力资源龙头企业还很稀缺。

(四)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有待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主要靠政府主管部门的单一主体监管;监管手段相对单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市场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依靠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和监管的氛围尚未形成。

(五)信息化建设短板依然突出。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的短板依然突出,成为制约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的“瓶颈”。

五、几点建议

立足时代机遇和自身发展,濮阳展现出的潜力、活力成为吸引人才聚集的强大动力。我市应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激发创新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扶持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出台具体优惠政策,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长期规划,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综合性企业,细化专业分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项目,深化服务内容,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市场高效运转。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和发布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质量,为人力资源及就业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进一步激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活力。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国内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建立一批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加快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推动成立行业协会,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法治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行动,规范市场经营活动。建立监管协作机制,构建联合激励惩戒制度,强化诚信建设,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强化社会责任。持续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完善“零工市场”管理制度,创新网络招聘平台监管手段,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

(五)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善公共就业人才网功能,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增强服务便捷性,满足全市各行各业用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