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6-30 来源:濮阳人大 作者:濮阳人大

关于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乡村旅游工作调研组

(2023年6月)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2023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6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翠为组长,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5月份,专题调研组重点到范县、台前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委托其他县区开展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和市委工作部署,立足助力乡村振兴大背景,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培育业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品牌,做强产业,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走好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文旅产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我市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一个新的渠道。

(一)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带。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濮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等,依托各类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一核两带四片区”文化旅游大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保护提升京杭大运河台前段、南乐文庙、仓颉陵等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建设提升东北庄、娄昌湖等杂技艺术展示展演基地,打造孙口、颜村铺、单拐等红色文化旅游示范点,培育南乐县马颊河湿地公园、濮阳市环城乡村旅游点、清丰县环城乡村旅游点、范县陈庄中原荷花园和毛楼生态旅游区、台前县沿黄乡村旅游区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挖掘自然、交通、水利工程等资源优势,形成了亮点纷呈、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带。依托黄河旅游资源形成的五彩黄河生态休闲旅游带、利用濮渠路交通优势打造的农业观光示范带、借力濮范台快速路兴起的沿路农业生态旅游带、顺延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发的沿线乡村旅游带、借助新106国道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而成的城郊乡村旅游带。

(二)打造特色品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为塑造濮阳市核心文旅品牌,开展“濮阳八景”评选工作,多个乡村旅游品牌获评首批“濮阳八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叫响“多彩黄河”品牌;充分挖掘龙文化资源,叫响“中华第一龙”品牌;充分挖掘杂技文化资源,擦亮“中国杂技之乡”品牌;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擦亮“中原红色之都”品牌。开展“濮阳人游濮阳”活动,分别以龙文化之旅—源远流长·寻根游、先贤追寻之旅—先贤遗风·探访游、历史古迹之旅—古迹遗址·沉浸游、黄河文化之旅—治水安澜·风光游、红色文化之旅—红色基因·传承游、杂技文化之旅—杂技功夫·特色游为主题,打造6条“濮阳人游濮阳”精品旅游路线,把我市40余处乡村旅游资源串珠成链、聚链为带,不断释放乡村旅游消费潜力。近年来,我市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共打造、培育、创建各类乡村旅游点200余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2家、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41家、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8家、河南省特色旅游示范镇8家;A级旅游景区27家(19家分布在乡村)。

(三)文旅农旅融合,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抢抓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围绕市场消费需求,探索实施“乡村旅游+”新模式,将乡村旅游与文化、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拓展旅游新领域、新业态。擦亮“乡村旅游+龙文化”品牌,以“龙根龙源”为主题,将西水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源小镇打造为中华文明探源、溯源目的地,以“龙都风采”为主题打造龙山龙湖度假区,打造濮阳龙文化旅游产业带。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文化”新业态,对清丰县单拐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台前县将军渡纪念馆、范县颜村铺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等一批爱国主义基地开展综合性提升,不断提升展示水平,叫响“中原红都”品牌。培育“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新业态,建成公西集文化村、刘吕邱荷花村、冯寨香瓜村、丁寨草莓村、乜村鲜切花村、班家小镇等特色旅游村,建成台前姜庄、范县韩徐庄两家精品民宿。申报省级康养旅游示范村9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3家、省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1家。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省委省政府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目标,同旅游强市相比,我市大部分县区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具体规划控制。全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形成后,县级层面大都制定了本地旅游总体规划,但乡村旅游专项规划、项目规划没有及时跟进编制或者不够系统、详细。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多数乡村旅游点普遍存在做到哪算哪、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等问题,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深层次开发,景点规模、客容量、客时量小,市场竞争力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部分乡村旅游景点、景区车位、餐位、厕位不足等问题,热门景点、景区节假日期间游客量大时,容易出现道路拥堵、停车场秩序混乱等问题,降低了游客旅游的舒适度,成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均衡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娱乐场所和成规模、上档次的夜景、夜市等,引不来、留不住外地人,文旅产业对服务业等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不高。

(三)项目特色不够鲜明。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乡村项目建设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上有欠缺,满足于建得漂亮、美观,存在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导致旅游项目缺少“文化”品位,难以对游客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突出农村自然风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没能很好地将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民俗风情、地方美食等根植于乡村旅游中。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注重突出“乡村”二字,出现建筑城市化、活动商业化、产品西洋化、用材高档化等倾向,导致乡村韵味不再,乡土气息不存。部分乡村旅游点对自身优点、卖点认识不够,对产品、客户、消费群体也没有精准定位,精品意识不高。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给人“千村一面”的感觉,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四)乡村旅游人才缺乏。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接待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欠缺,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缺乏,乡村文化挖掘和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人才不足。乡村旅游单位也存在经营比较粗放,管理不够规范,“小作坊”式管理突出等问题,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块短板。

三、意见和建议

(一)推动产业化发展。对我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排查摸底,制订乡村旅游长远发展规划,科学设计乡村旅游功能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产业支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其他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乡村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生态文明和乡村旅游和谐共促为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源综合治理,着力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加快乡村旅游道路、景区交通及停车场建设,改进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切实完善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处理、公厕、安全设施和水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开发建设,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三)重视文化特色。乡村旅游特色在乡村,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要立足“乡土、乡情、乡俗、农业、农村、农民”,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把发展乡村旅游与黄河文化、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孝道文化、石油文化等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出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品牌,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发展一批体验式、沉浸式文旅项目,由简单的观光游转为历史文化游、红色体验游、黄河风情游,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使游客得到真正的乡旅体验,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培育专业人才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重点抓好行业管理者、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讲解员等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项目、经营服务、创意创新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改善旅游人才结构,开展乡村旅游培训班、民宿管家培训班等,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五)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挖掘整理、立体推介、品牌培塑的思路,对乡村旅游线路进行统一组织策划、统一宣传推介,广泛搭建文化旅游交流载体,讲好濮阳故事、展示濮阳形象。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宣传营销活动,加大宣传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