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华龙区人大代表时红娟:“沉浸式”体验养老服务的24小时——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体验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4-28 来源:濮阳日报 作者:时红娟

编者按: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不断加剧的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如何让广大老年人群体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如何为地方养老服务探索路径?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全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活动开展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员会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紧盯高质量养老服务,提高政治站位、创新监督手段、精心组织实施,打好联动监督“组合拳”,共绘“老有颐养”新画卷。

在此背景下,华龙区人大代表时红娟为深入了解养老服务现状,入住一家医养结合的公办养老机构,“沉浸式”体验养老服务和养老生活,并将所见所感所思以及意见建议撰写成文,以期为我市加快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杨柳吐绿,百花盛开。春意正浓,我走入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这家养老机构是公办濮阳市中医院开办的,整栋楼共10层,有两层半为养老区,其余楼层为医疗服务区。两层半的养老区,一层收住的是能够自理的老人,另一层半收住的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电梯打开,走进那层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区,我感受到浓浓的老年生活氛围。

刚刚晚上7时,有三四位老人坐在走廊的椅子或轮椅上看电视,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在走廊尽头刷着短视频,两名值夜班的护工正在为一些老人换护垫,房间门口的地上放着待清理的护垫之类的一次性用品,医务室里,护士正在把老人们第二天用的药分装在写有名字的小药盒里。

第一次与这么多老人住在一层楼里,我有点新奇,也有点忐忑。向几位看电视的老人问候之后 ,我走到那位刷短视频的老人跟前,连问了三声好,老人家才抬起头笑笑,然后又摇摇头,在攀谈中得知,老人已经82岁,下肢瘫痪,耳朵有点聋。晚上8时左右,看电视的老人陆续回了房间,整个走廊空荡荡的。我正想早点入睡,这时一位女性老人“哇哇啦啦”的喊声一阵阵传来,声音尖利且语意难辨,有时还夹杂着一两句骂声。从两个小时一轮巡房的护工口中得知,那是一位失智女老人的常态。

早上6时,我被保洁阿姨的拖地声惊醒,这是一位年过60的人,她负责整个一层楼的保洁任务。我还没有洗漱好,就听到走廊里传来打饭的声音。一日三餐是从负一楼的餐厅用餐车送上来的。送饭的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一个人吃力地从电梯里把餐车推了出来。在护工和护士们的帮助下,把饭菜分装到不锈钢盘子和碗里,再给每个房间里的老人送去。今天老人的早餐是一枚鸡蛋、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小份绿豆芽。分饭的同时,破壁机“嗡嗡嗡”地响起,这是护工们把一份饭一股脑装入破壁机,打成糊准备喂给只能吃流食的老人。

破壁机响过之后,整个楼层安静下来,走廊里看不见一个人。半小时后,有老人陆续从房间里出来,有的自己在走廊的椅子旁坐下,有的推着轮椅出来,有的在护工的帮助下来到走廊里,他们有的看电视,有的茫然地坐着。忙碌完早餐的护工也来到走廊上,与老人说说话,或者帮老人整理下衣服。有一位患有小脑萎缩症的老人,反穿着鞋,推着一辆老人车,慢慢地走着,目光像是看着远方又像是什么也没看,偶尔喊一声:毛主席万岁!或者喊着高粱米大咸菜……他的喊声有时会引来护工和老人的笑声,有时只是这看似拥挤的走廊里的“独角戏”。

上午不到十点半,午餐就开始了。今天的午餐是馒头、酸汤面叶、一荤一素两样菜(粉条胡萝卜、冬瓜炖肉),和早餐一样的流程。吃过午饭,整个楼层又安静下来,走廊里没有了上午的拥挤和“热闹”,老人们开始午休。直到下午3时后,走廊里才又开始拥挤起来,重演着上午时的场景。两个半小时之后,晚餐时间到了。晚餐是早餐与午餐的结合,有早餐的稀饭与馒头,还有与午餐相似的两个菜,不过荤菜变成了豆腐,这明显比中午的肉菜更受老人们的欢迎。

这层楼住有50多位老人,中午与夜里有两名护工一名护士值班,其余时间由一名护工负责照看8个老人,白天只有老人相对集中在走廊里时,护工才可能有一会儿的空闲,相互交流或者与老人们交流一下,护士们除了及时给老人送药外,开饭的时候会与护工一起给老人端盘送饭。

这里多半是安静的,上午与下午少有的热闹也是无序的,清闲的老人与忙碌的护理人员日复一日地上演着同样的故事。住着能够自理老人的楼层,比这里要热闹一些、干净一些,空气中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坐在走廊里看电视的老人也较多,还有几位常坐在走廊里打麻将的老人,时不时发出“哗啦啦”的洗麻将声,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生气。

总体印象及发现的问题

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在“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我又通过参与市、县(区)两级人大组织的调研活动和走访询问,对当前机构养老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机构养老发展迅速。2021年是机构养老发展的一个分水岭。2021年之前,机构养老有三种形式:一是乡镇敬老院,入住的是政府兜底供养的老人,入住人数少,多数敬老院设施简陋;二是城区民营敬托院,以收住失能老人为主,民建民营,规模较小;三是企业养托院,以收住企业内部退休职工为主,如中原大化的敬老院。2021年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出台》之后,按照健全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要求,县(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迅速建立起来,机构养老整体形象得到快速提升。

多元化经营呈现活力。大多数公建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引进专业养老服务公司经营,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如华龙区引进北京明夷红心、濮阳县引进河南禧仁专业养老服务公司经营等,带动当地养老服务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有的民营企业引进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如华龙区黄河敬老院引入北京益年管理团队,并很快发展成为濮阳城区规模最大的养老机构。有的物业公司尝试通过“物业+养老”模式,为业主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多元化的经营和服务模式,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多选择,激发了养老服务市场活力,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动能不断增加。

规范化服务得到加强。政府、民政、市场监督等部门对养老机构的监督不断加强,养老机构的安全制度、服务流程比较健全,护工持证上岗得到强化,养老机构各项服务基本能够做到规范有序。

数字化赋能智慧养老。养老服务智慧平台、微信小程序等智慧养老模式,正成为机构养老拓展养老服务人群、范围和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开设机构养老的同时,服务延伸到社区居家老人。如明夷红心的“红心到家”微信小程序,开设上门、助餐、健康管理、老年大家等六大养老服务板块,服务范围涵盖整个濮阳市城区。

入住老人年龄偏大、人数占比小。当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多数是30后、40后,年龄大多在7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占比三分之二以上。华龙区60岁以上老人8.58万人,现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686人,占比0.8%,不足百分之一;濮阳市60岁以上老人70.3万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3951人,占比0.56%。与国家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有很大差距,与北京最新养老格局“991”(99%居家养老,1%机构养老)比较相符。

机构养老正处于向上走的发展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问题仍然很突出:

一是多元化服务能力不足。目前,机构养老服务多数仅限于助餐、助浴、助洁等日常生活护理方面,助乐及精神抚慰方面的内容少,没有专门的助乐、心理疏导方面的服务人员。公建公营养老机构受服务价格约束比较大,对家属提出的个性化服务难以满足。

二是养老场地功能不完善。多数养老机构是在原有社区服务用房、用地的基础上改建或再建的,场地面积受限、功能不完善,有的没有公共活动场所,有的连老人晒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普遍缺少能为老人提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养一体化、全方位的较高层次养老机构、养老场地和养老服务。

三是管理水平不高。保洁、餐饮、安全及日常护理等管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有的养老机构通风较差、保洁水平低,异味较大;有的餐饮不适合老人,不够清淡营养;有的餐饭按份发放,难以做到按老人食量供给;有的没有安全通道或安全通道不符合安全要求,难以满足应急需要。有的养老机构护工责任心不强,缺乏科学、常态的监督考核机制;有的保洁、助餐等服务由不同外包单位承接,各管一块,难以统一管理,服务容易出现缺失。

四是传统养老思想普遍存在。很多老人包括一些50后、60后甚至70后,从思想上不接受机构养老,认为去机构养老是不得已的选择,甚至有些去机构养老的老人会产生被家人抛弃的心理。有些部门认为养老主要针对的是高龄、失能、半失能,以及特困老人,缺少乐养、康养、医养等现代养老理念,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思想准备不够充分,行动措施不够主动。

所提问题的反馈

我的“沉浸式”养老服务体验得到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华龙区人大常委会和体验养老机构的大力支持。我把梳理出的四个方面的共性问题,以及针对体验的养老机构的个性问题及时递交至濮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联动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大联动监督办”),市人大联动监督办及时给予了反馈:

个性问题及时交办。对我提出的属于所体验的养老机构的个性问题,市人大联动监督办经过研究,第一时间交办给市民政部门,要求民政部门认真了解情况,及时反馈给养老机构,能够立行立改的要立行立改,不能立行立改的要说明原因,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市人大联动监督办将跟踪了解整改情况。

共性问题认真对待。对我提出的共性问题,市人大联动监督办经研究决定,一是作为这次联动监督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情况;二是采纳部分问题作为专题询问的内容;三是纳入联动监督的调研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中,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同时,市人大联动监督办邀请我参与这次联动监督的相关活动,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跟踪了解所提问题交办、审议、督办的全过程。

几点感悟和建议

我们终会老去。养老和育小是社会大事,也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我们怎么长大,最初的规划不由自己;而我们怎么老去,最初的规划可以由我做主。人生幸福莫过于夕阳美好、晚年康乐。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已到达深度老龄化临界点。2018年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0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7%;2022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86%,老龄化趋势明显。

当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以30后、40后为主,30后、40后老人一方面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业人员占比小,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大、普遍为多子女家庭,对机构养老的需求相对较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比小。随着50后逐渐成为高龄人群,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较之前明显提高,而且独生子女家庭多、人均预期寿命长,对机构养老尤其是较高端的机构养老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

针对所见所感所思,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树立新养老观,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老人各安其所、各享其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普及,60岁、70岁甚至有些80岁的老人,对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热情较高,政府要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创造良好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的环境,甚至就业环境,有序推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更多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如濮阳宋丽萍老年人服务志愿队,志愿服务队成员多数是退休职工;中原油田的老年大学,也是一批退休的老年人志愿者担任班长,组织招收乐器、书法、绘画、烹饪、舞蹈等120多个班级,学员达2300多人。这些老人在乐享晚年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增添了社会的活力、亮色和暖色。

二是加强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机构的“享老”水平。在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近年来机构养老得到快速发展,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解决的是“有”的问题,重视管理服务才是发展机构养老的核心,解决的是“好”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坚持扶持与严管相结合,在加强硬件设施监管的同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情况、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定和监督,避免一些养老机构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餐饮和护理找外包公司“一包了之”,基本的吃饱、睡好有时都难以保障。要像维护儿童成长一样维护老人养老,要像办好学校一样办好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不仅仅是供老人吃、住和得到必要护理的地方,也应该是老人“享老”的地方,不仅能够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也要能够为老人提供精神需求。

三是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养老不管对于政府还是家庭,都需要一定的财力和资金做支撑。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困难,在短时间内拿出更多的资金去扶持养老机构、养老事业发展,不是很符合实情,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大的压力。养老是我们将长期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时,要有长远思维,久久为功。就发展机构养老而言,一是要有科学的研判,根据一个地方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每年入住的增长率以及入住高龄老人数量等数据,把握机构养老发展速度和规模。二是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机构养老的积极性,既要鼓励发展起来一些以追求经济效益的高端服务机构,更要支持发展适合普通老年人消费群体、服务质量有保证的普惠性养老机构。三是逐步解决养老场地不足问题,据了解,有的地方把闲置的校园改建为养老院。从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趋势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个解决养老服务场地不足问题的好办法,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土地资源。然而,闲置学校多为偏远地区,近期仍难以解决当前多数老城区养老服务场地不足的问题。

四是发展银发经济,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35年,我国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到2050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和老龄人口大省,要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全面谋划银发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图谱,促进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